浙江在线11月4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郑琪 本报通讯员 王屹峰 钱冰冰)前不久,谷歌公司的AlphaGo Zero再次横空出世,从零开始,闭关72小时自我对弈围棋,即100:0完胜之前用了几个月时间成长、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的AlphaGo。
“阿尔法狗”以碾压式的成绩完胜过去的自己,让科学界很兴奋。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也将革命许多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已开始进入医学影像应用。以后去医院做X光、CT、MRI,替你读片的可能就是医疗版“阿尔法狗”。它“吃”透了成千上万张的影像医学数据,读片速度更快,误判率更低。
“阿尔法狗”抢饭碗,那如今的影像科医生要去哪?它会完全替代人工吗?医学影像科又会有什么样的走向?最近,浙江省医学影像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杭召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清晰。
将替代基层医生部分工作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医学影像科资深专家邵国良教授是这场研讨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他用两个“90%”说明了医学影像的现状及改变——
1)医疗数据的90%来自于医学影像,而且我国医学影像的数据年增长率超过30%,给医生带来巨大压力。
2)得益于庞大的数据库,以及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识别率可超过90%。
数据背后,进步与革命正在发生。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计算器科学与工程学系开发了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只需三十秒至十分钟,便可分析病变影像,准确率超过九成。
邵国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结合,可能的应用方向还包括治疗方案指导、生存期预测、基因预测、治疗效果预测等。
目前,我国仅有8万多影像科医生,人员严重不足,每天超负荷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漏诊、误诊。
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它能承担大量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减轻医生负担。
研讨会现场,涉及计算机与医学领域的“跨界”科学家曹渔说,目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已进入骨龄检测、胸部、肿瘤、乳腺、神经成像、眼科、介入和微创手术等多个领域。曹渔是邵国良教授特意请来的,他身上的两块牌子响当当:美国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波士顿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他预测了人工智能“杀入”影像医学领域的时间表。“3~5年它能帮助医生提高读片水平,5~8年能替代基层医生的一部分工作。”
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医生
人工智能应用不可阻挡,但中美专家达成了共识:它无法完全替代医生。
曹渔说,人工智能能帮医生读片,但不能100%准确,它的价值还是在辅助,最后的结果仍需医生核实、验证,并给出临床意见。
邵国良教授认为,现阶段人工智能尚未完全进入医学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缺乏高质量的带有标注的数据以学习。它将来也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经验与知识,医疗服务需要情感交流,医疗诊断需要医患沟通,不可能把患者完全交给机器。
显而易见,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倒逼着影像科医生转型进步。
他强调了一个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将影像科医生从花费大量时间发现病变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更有价值的工作,更专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并与临床结合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建议给患者。
然而,影像科发展遇到与儿科、麻醉科同样的问题。
宁波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汪建华指出,影像科医生培训周期长达8~12年、工作量超载。
当“儿科医生荒”引起舆论关注时,我们同样需要警惕影像科出现人才培养与流失的难题。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影像科行业本身建立起长效的培养与发展机制,也需要政策层面、医院管理体制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沟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