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走进城市数据大脑 应东辉:想让城市交通更安全更有序更顺畅
2017年11月20日 09:32:00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殷军领

  上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召开,会上公布了我国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四大创新平台——

  依托百度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科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四大人工智能平台,其实杭州都在深度参与。像科大讯飞,浙江总部就落在萧山;还有城市数据大脑平台,自去年云栖大会公布以来,一直在萧山做交通方面的试点。

  今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大脑交出周年答卷:与交通数据相连的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缩短15.3%,杭州最堵的高架道路——中河高架平均行驶时间节省4.6分钟。

  4.6分钟是什么概念?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说,在悉尼一辆车平均行驶时间节省1分钟,整个社会成本会节省5000澳元(约2.5万元人民币)。把这个数字放到杭州,4.6分钟算下来接近杭州的人均GDP。

  想了解这么牛的城市数据大脑是怎么运作的吗?

  上周,采访了萧山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应东辉,一位27年警龄的交警老兵,也是城市数据大脑下的“交通小脑”项目试点负责人。

  姓名:应东辉

  年龄:48岁

  职业:萧山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我是一名交警,也是一个普通市民,有时周末开车去朋友家玩,被堵在路上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很懊恼。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现在城市数据大脑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通行效率能够提高15%,以后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了,道路通行状况是什么样,值得大家期待。

  十九大报告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为一名交警人,我最大的梦想是让城市的交通更安全、更有序、更顺畅。城市交通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管是交通小脑还是城市大脑,我们都将继续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和不断进化的智慧手段,来提升我们城市的治理水平,让杭州市民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

  119、120平均救援时间缩短7分钟

  10月9日10:05,萧山区市心南路附近待命的120急救车,接到7公里外的求救电话。急救车沿着市心路一路往北,沿途经过21个红绿灯路口。

  萧山公安指挥中心的终端大屏前,应东辉紧盯着急救车的行驶路线。每经过一个路口,他扫一眼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急救车最终一路绿灯到达终点,测试结束,应东辉长舒一口气,此时大屏幕数字定格在854秒。

  854秒差不多相当于14分钟,这是急救车相比平时节省的时间。开了25年的急救车司机倪师傅说,这是他这么多年开得最顺畅的一次。

  急救车一路绿灯的背后,城市数据大脑居功至伟。急救车出发时,城市数据大脑在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了多种算法模型,反复推演无数遍,结合手机地图、道路视频监控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和数量,感知车辆的运行轨迹,以秒级速度设计出一套最优通行方案。

  像这样的交通实战演练,近几个月萧山交警已进行了60多次。应东辉说,测试结果都还算满意,在对正常车辆通行影响最小的前提下,110、119、120等特种车辆救援效率提升了50%,平均救援时间缩短了7分钟。

  亚运会前萧山全域上线城市数据大脑

  2015年起,萧山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目前已有104个路口的880路视频监控接入数据大脑,可提供特种车辆(120、110、119)优先调度、在线信号控制优化、重点车辆精准管控,以及异常事件主动感知四种场景功能服务。

  什么是异常事件主动感知?一个简单的例子,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通常流程是当事人或过往车辆主动报警。而城市大脑通过交通摄像头实现“秒知”,并通知附近执勤交警处理,可节省3-5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

  “每一个交通摄像头就好比一个交警,全年无休地在路上巡逻。这些视频如果由交警三班倒地去看,需要15万个交警;城市数据大脑可以实时盯着这些视频,数清楚有多少辆车,每辆车什么样子,往哪个方向走了。”应东辉说。

  眼下,城市数据大脑在萧山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试点完成,本月底实现特种车辆的全接入运行;年底前,四种场景全部上线,范围也将扩大到萧山主城区66平方公里;亚运会前,四种场景将在萧山全域推广使用,场景模式也会不断更新开发。

  “这才是开始。”应东辉对未来杭州交通充满自信,“不久的将来,城市交通环境肯定会如大家所愿,安全、有序、顺畅。” 

  杭州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

  要像资源开发一样利用城市数据

  不管是交通小脑还是城市大脑,精髓都在于“数据”。

  据预测,数据未来将取代石油,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2014年,马云提出:人类已经从IT(Internet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时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

  今年,杭州特意成立了数据资源管理局。

  郑荣新,杭州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之前任杭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分管信息产业,负责与阿里巴巴等30家大企业战略合作,对数据资源深有研究。

  近期,也独家采访了他。

  什么是“数据资源”?郑荣新做了个形象比喻:“‘数据资源’不等同于‘大数据’。大数据就像图书馆,无论你使用与否,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而数据资源是把‘数据’当成一种资源,像土地一样,开发利用。” 

  数据资源有多大开发价值,郑荣新用“颠覆性”来形容:它颠覆了我们想象,提供了一个认识事物、认识杭州这座城市的全新视角。

  今年双十一刚开始12分18秒,第一个包裹就送到了位于上海嘉定的买家门口。

  为什么会这么快?郑荣新神秘地笑着说,其实早在1个月前,每个城市大致要买的东西,已经运抵当地,双十一开始后,要做的只是派件。天猫怎么知道谁会买什么东西?靠的就是大数据分析。“一个人如果搜索一件物品7次,那他肯定会买下来。”

  目前全市汽车保有量超238万辆,知道每天有多少辆在路上跑吗?大数据分析,有195万辆。这说明有车一族还是比较喜欢开车出行,也说明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

  杭州的生活中心在哪儿?十年前是武林商圈,辐射范围500公里,商场打折,温州人都会坐车赶来。现在通过对移动数据分析,发现杭州生活圈已分裂为南北两个,以天目山路为分界线,城北城西的居民平常会到城西银泰、万达等地购物,滨江的居民则更多到钱江新城万象城、来福士、滨江宝龙城市广场等地,城北、城西、城南居民已很少到市中心的武林——湖滨商圈来逛街。

  城市数据大脑 今后会跟地铁、医院一样

  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交通治堵,是城市数据大脑应用的牛刀小试,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数据”帮助城市来做思考和决策,把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市民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

  在郑荣新看来,今后城市数据大脑将和地铁、医院一样,成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为市民提供精准服务——管理精准到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响应时间,要以秒计;每个事件从发现到处置,要形成闭环。

  譬如,政府决策,以前是问专家学者,也就是所谓的“精英决策”;今后会问数据,数据会告诉我们事情“本貌”,提供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利用数据对方案进行推演,看到决策实施后10年、20年,甚至50年后的发展状况,验证当前决策是否合理。

  今后,城市每一件物品上都安装一个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城市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被感知,并不间断传回数据,实现实时监测。煤气泄漏了,会自动报警,着火了,会自动启动灭火装置,火灾伤亡事故会大大减少。

  现在杭州每天有50万人长时间奔波在上班路上,说明很多人住勤距离很远。而随着各种科技城、特色小镇逐渐成熟,会吸引人们围绕而居,城市发展也会越来越呈组团式发展,再通过数据资源,进一步科学规划产业和交通,让市民生活工作在15-30分钟生活圈内。这样一来,车也用不到了,停车场也不需要了,腾出来可以建公园、搞绿化。我们的城市会慢慢变成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森林城市”。

标签: 大数据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