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十工段的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
随着环保工作的推进,浑浊的河水已经成为“过去时”,大江东到处可以看到清澈的河水、充满生机的岸景。如何将画卷定格,保护河道不被再次污染,更好地长效监控?
为河道安上“天眼”,为数据插上“翅膀”,这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答案。
近日,大江东第一批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进入试运行阶段。新创桥、临鸿东路桥、外六工段闸、外十工段闸等8个重点断面的河道来了一位特殊的“保护者”。
临鸿东路桥下的河面上,一颗直径约40厘米的金属小球浮在水面,随波荡漾。岸边一个约10平方的小空间内,一台台高精度的仪器正在运作。取水样、测水质、传数据,一套完整的系统,将河道监控带入了新的时代。
大江东在迈过河道“天眼”1.0时代的同时,走入了2.0时代。
“天眼”2.0时代
PH值8.02,水温18.7℃,溶解氧11.82mg/l,浊度18NTU……
大江东环境监测站的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上,工作人员正在研究着新创桥近期的水质检测数据。“详细、全面的数据,带来的是更精准的出击,”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比如,如果检测出氨氮超标,站点就可以按图索骥,将目标范围进行压缩,重点关注养殖场等可能排放氨氮的企业,让排查工作更精准,更有方向性。”
为什么说是河道“天眼”的2.0时代?
相较于过去,数据更全面,间隙更短暂,智慧监管前进了一大步。
在过去的1.0时代,受人力、物力等限制,老式的监测站一个月一般只能进行一次水质检测,而且只有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氨氮、总磷这6个基础参数,对河道的监控存在一定的空白。常规情况下,2-3天才能得出检测报告更是让数据出现了滞后,难以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为后续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点。
现在,四个小时就有一组全新的检测数据被传输到临江科创园的环境监测站。大江东还在6项参数的基础上,新增了浊度、总氮和电导率三个参数,让河道监测更实时,更全面。而且,这套系统完全可以自主设置检测的时间间隔,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能随时缩短时间间隔,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更多的河道信息。
建设大数据监管
除了数据更占优势,该系统的功能也更加注重细节。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设计了一个报警功能——系统内设置一定的区间,一旦水质超过了预设的范围,相关负责人就能收到一条来自系统的提醒短信,随时随地都能收到第一手“情报”,让河道污染无所遁形。
相较于老式的监测站,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无须驻点操作,完全自动化采集,工作人员每周只需要在8个站点巡逻1至2次即可,其余时间,看着数据就能实时监控水质。
“该系统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像大江东水管所就希望能共享该系统采集到的信息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们还将尝试加入测水流量、测水纹等更多的参数,让这套系统能为更多的部门提供需要的数据,拓宽服务的领域,将其价值最大化。”
探索的脚步永不会停滞。据悉,大江东环保部门将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在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集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危废全过程监管、环境应急、环境执法等为一体的大数据集成监管平台,对企业污染排放行为全过程监控,实时掌握环境变化,及时响应调控,实现“测得准、看得见、说得清、管得住”的环境管理目标,全力守护大江东的蓝天碧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