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修脚、推拿、家电维修、法律咨询、旅游咨询……
12月的第一个周六,吴山广场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准时拉开序幕,18支队伍的近百名“雷锋广场”志愿者笑脸相迎,用自己的热情服务为市民群众带来生活的便利。
每月一次,无偿服务!从2012年4月杭州市设立“学雷锋为民服务日”以来,五年多来,这种志愿服务方式是志愿者们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固定渠道。在刚刚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雷锋广场”志愿服务行动作为杭州的示范项目向全国推介展示,成为展现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文明城市建设“金名片”。
在“12·5”第32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杭州注册志愿者突破200万人!换句话说,每四个杭州人里就有一个志愿者!
200万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处处传递
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又是如何在这座有爱的城市里庆祝他们的节日?
在上城,以“推动十九大精神扎根青年,聚焦青年信用体系创新建设”为主题,发布志愿者“诚信联盟”,深化志愿者激励;在江干,开展“争当河小二,志愿我先行”主题行动,涵盖公益市集、爱心彩绘、便民服务等;在拱墅,团区委举办“京杭大运河沿岸护水帮困活动”主题活动,组织志愿者进行巡河、水质监测工作,并慰问困难老人;在西湖区,开展平安公益市集行动,来自机关、银行等30余家单位的志愿者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宣传平安知识;在滨江,开展“陪伴是最长情告白”志愿服务,推广居家养老关爱行动……
景区广场、大街社区、地铁车站、文博医院,志愿服务从不分地点和时间,如爱的火炬在志愿者手中交替传递着,成为越来越多的杭州市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诠释着城市文明的“友善”与“互爱”。
制度保障
让“志愿之花”落地生根
这几天,许多杭州人在乘坐地铁时眼前一亮:在以“一群人、一种温度、一座善城”为主题的地铁专列上,很多志愿者的留言和心声在车厢内以“弹幕”形式向市民群众展示着:“我志愿、我快乐!”“志愿活动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些朴实活泼的语言,是每一个志愿者用最朴素的声音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倡导传播“人人来做志愿者”的理念。
除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杭州还有着对志愿服务规范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比如,共青团杭州市委会正在积极筹建青荷公益基金会,并将通过与银行的合作推出“青荷公益卡”,旨在通过撬动公益领域资金,调动社会力量,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支持,推动杭州成为全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新高地。
除此之外,杭州的志愿服务工作正朝着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有序方向推进。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市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我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出台了全国首个志愿服务地方标准规范,为杭州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构建志愿服务激励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成立了西子志愿服务发展中心,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使得“志愿服务之花”在杭州落地生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