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生命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母亲十月怀胎的“腹重”,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23岁的小朱,为了孕育生命,历经过猝死、流产,而后拼死再孕,扛过272次诊疗,最终成功产子,圆了做母亲的心愿。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应可净教授,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太不容易了!”应可净教授说,两年多来,她见证着一位年轻母亲艰难的孕育路,也见证着医院呼吸科、产科等通力合作的默契。“当我看到她和她的孩子都平安时,真有种当外婆的喜悦!”
怀胎六月,却突然“猝死”家中
“当时小朱的心跳、呼吸骤停,头部有个巨大的血肿,躺在病床上腹部隆起,有6个月身孕。”2015年10月15日,这是应可净教授第一次见到小朱的样子,情况非常不妙。
在抢救中急诊科医生发现,小李的左下肢有血栓,初步判定为肺栓塞引发猝死,随即第一时间请来呼吸内科专家应可净教授会诊。
孕妇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而第一时间溶栓是抢救肺栓塞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是,并发心脏骤停的肺栓塞,经抢救后的生存率不到5%-10%,小朱情况特殊,盲目溶栓可能会有大出血。
后来,考虑多方因素,在急诊科、产科、呼吸内科、药剂科等多学科配合下,小朱年轻的生命被挽救了。
一个多小时后,小朱脱离了生命危险,开始慢慢苏醒,但她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腹中的孩子没了。
“ 换做谁都难以接受。”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王云丹说,为了疏导小朱的情绪,他们还专门请来了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的医生。
这位坚强的姑娘,逐渐在医生的抚慰和家人的安慰中慢慢接受了现实。在邵逸夫医院整整住了一个月,小朱出院了,还朝医生比划个剪刀手。
再度怀孕,保胎之战“难上加难”
出院后,小朱开始在医院与单位、家里之间往返。上次“猝死”时,她晕厥倒地,头直愣愣地撞在了水泥地上,头破血流,因此前额和后脑勺留下了两个很长的伤口,一个4厘米✖️16厘米,一个2厘米✖️13厘米。
“ 小李因血栓需长期使用抗凝药,导致伤口愈合很慢,总是这边还没完全结痂,那边又化脓了。”邵逸夫医院造口及疑难伤口专科副主任护师胡宏鸯说,“单在这里就治疗了一年多,有七八十次就诊记录。”
今年3月,小李打电话给应可净教授,说她怀孕了!听到消息后的应教授既高兴又担忧。
据了解,妊娠合并肺栓塞,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猝死患者康复后无明显后遗症,并成功顺产生子的案例,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
该如何呵护这个宝贝的诞生呢?
272次门诊记录,最终母子平安
保胎之战注定不易。
从2015年10月到2017年11月,小朱近800天,272次门诊记录,今年几乎每周都有新病情产生。
怀孕三个月时,小朱全身发痒,皮疹连片,血常规一查,嗜酸细胞超过正常值5倍,医生只能调整药物。
怀孕30周,小朱脚又扭伤了,在家休养。
期间,应可净教授请来了邵逸夫医院产科主任梁峰冰。二人一起为小朱保驾护航。
梁主任说:“孕妇因子宫增大,压迫血管,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像小朱这样有过肺栓塞病史的,再次发生风险的几率非常大。”
应主任和梁主任讨论后,建议小朱全程抗凝治疗。孕期间,每天早晚10点各注射一次抗凝剂,成了小朱的“规定动作”。
“打到后面,她的肚皮全是紫色淤血斑点,都找不到可以下针的地方了。”梁主任说。
应教授的担心从未停止过。在小朱孕36周时,应教授主动提出——要不要提前把孩子剖出来,并找梁主任商量。
“ 我想自己先试试看。”小朱用平和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39周,经验丰富的梁峰冰主任判断,小朱具备顺产条件。
11月20日,小朱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的男婴,6斤8两。 小朱请应可净主任给孩子取小名,应可净主任说,“就叫‘逸逸’吧,孩子长大了,会理解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易,妈妈曾在邵逸夫医院,闯了两次生死关。”
如何预防妊娠期合并肺栓塞
据了解,一般通过临床细致检查,早期发现下肢深层静脉血栓形成,80%病人可以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剖宫产或难产手术应做到操作轻柔细致减少组织损伤,尤其要注意避免损伤血管而诱发血栓形成。在分娩过程中应及时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凝固性增加。
(2)产后手术后鼓励病人尽可能多翻身及屈伸下肢,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回流,增强血液循环。
(3)必要时应用预防性抗凝血疗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