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妈妈怀孕次数越多 母子血型越易“相克”
出生不到半小时,就被推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历四次全身“大换血”。昨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准备办出院手续的李女士(化名),一回想起当时宝宝出生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11月14日,李女士在浙大一院迎来第二个宝宝,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庆祝喜悦,助产士就发现宝宝脸色发白、呼吸急促,随后查出宝宝患有重度新生儿Rh溶血病,急需“换血”。所幸,在浙大一院儿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协作下,及时为宝宝调配到了稀缺的“熊猫血”,并将其全身的血换了四遍,宝宝才转危为安。
重度新生儿溶血病,还是“熊猫血”溶血病
孕39周的李女士因胎儿宫内缺氧,做了剖宫产手术。宝宝出生后,助产士发现孩子存在异常,立即请来新生儿科医生会诊。浙大一院新生儿科王春林主任医师说,经检查,患儿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
进一步检查后,医护人员发现李女士为“熊猫血”(B型Rh阴性),这是她第三次怀孕、第二次分娩,她宝宝患的恰恰是“重度新生儿Rh溶血病”。
“和ABO溶血相比,Rh溶血要凶险得多,进程也快,稍一抢救不当,患儿就很可能因心衰夭折;有时即使救回来了,患儿也会留下胆红素脑病等后遗症。”王主任说,“我们科室开科到现在,重度Rh溶血的,这是第二例。”
孩子全身的血被换了四遍
“母子Rh血型不合,患儿体内红细胞不断地在溶解破坏,血液中胆红素不断增高,血色素不断下降;气促愈发明显,全身皮肤苍黄逐渐加深。”王主任说,全身血液置换是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稀少的Rh阴性血型人群,为血源的供给增加了难度,直至第二天晚上10点左右,才等来了“熊猫血”。
给新生儿“换血”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医护人员一边从患儿的动脉放出血液,一边在其周围静脉同步输入新鲜的血液,每次20毫升,抽了二十多管。换进去的血量要将近患儿全身血量的两倍。同时,换血的速度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太快,患儿体温会下降,导致心律异常,引起心衰等情况;太慢,新鲜血液易被外部环境污染,引起交叉感染,影响“换血”疗效。
“我们先后给患儿换了两次血,每次换500多毫升,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换了4遍。”王主任说,“换血”后,患儿的黄疸指数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回升至正常范围。目前,各项指证平稳,没有出现后遗症。
Rh溶血风险
随着妈妈怀孕次数增加而增加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据统计,我国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约占85.8%,Rh溶血病约占14.2%。
“和ABO溶血不同,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其胎儿发生Rh溶血的风险与女性怀孕次数成正比。”浙大一院输血科主任谢珏说。
Rh阴性的准妈妈如何降低宝宝发生Rh溶血病的风险?
王春林主任建议,首先做好产前诊断,凡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其次做好产前干预,若查出溶血风险高,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尽早注射相应的抗Rh免疫球蛋白。
谢主任提醒,Rh阴性的患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应尽量选择辐照血。辐照血是指经一定剂量的放射线(r射线、x射线)照射处理后输给患者的全血或成分血,能降低因输血引起的抗宿主病(一种死亡率高达90%-100%的疾病)发生的风险,特别适合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心血管外科手术、癌切除外科手术、接受HLA配合或血小板配合的血小板受血者、血液科、干部病房、儿科、免疫功能低下、大出血、严重外伤等患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