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不光”剑。
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近日,一档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占领了口碑和人气的双重制高点。《国家宝藏》第二期,湖北省博亮出了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节目中,段奕宏饰演的越王勾践剑“剑灵”,开篇便道出了身为君王之剑的抱负。
即将在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上出现的另一柄王剑——越王“不光”剑,全长49.5cm,锋芒森然。越王勾践剑“劈开了春秋与战国”,而这柄生于战国中期的越王“不光”剑延续了春秋的制式,以短剑之躯立于乱世,一笑生羽翼,一怒其锋芒。同为君王剑,不光剑同样既有让天下归服的决心,也有对纷繁乱世的嗟叹。同时,这柄越王剑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十分巨大!
不光是何许人也?
此剑的主人名叫不光,是“卧薪尝胆”的勾践的第四代孙,是战国时期第五代越国的君主。公元前410年到公元前375年,在位36年。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不光在位早期,越国依然称霸中原,他也被历史学家看作是越王朝转折时代的一位国王。
关于剑的长度,专家表示,春秋时期所铸造的青铜剑,因青铜的强度不够,铸造到一定长度大都容易折断,直到秦朝才发展出1米的长剑。
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长:49.5cm
铭文:
1. 戉王旨殹曰。
2.戉王旨殹曰。
3.自乍用佥曰。
4.自乍用佥曰。
5.戉王旨殹自乍用佥唯曰。
说明:
1. 此为著名的国君越王勾践第四代玄孙越王殹(不光)佩带的王剑。
2. 在已知的数把越王旨殹(不光)剑中,此剑在工艺、书法上皆属上乘,是越国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
3. 剑格与剑首采用金银混错技法饰鸟虫篆,铭文达30字之多。
4. 剑格铭文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首例,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历史价值极高。
5. 古越国即在今杭州,此剑重回故地,王者归来。
出版:
1.《塩冶金雄收集品》第二八号,昭和十三年(1938年)。
2.《开馆记念——新田美术馆名品图录》第十九号,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
认字
这把剑最华丽珍贵的地方,金银相间错的鸟篆文铭文。在这把剑的剑格和剑首,分别采用金银混错的技法,饰鸟虫篆铭文,字数达到30个字。
剑首的铭文10个字,环绕一周。其中5字错金、5字错银:戉 王 旨 殹 自 乍(作)用 佥(剑)。 隹(唯) 古。
剑格20字,错金银铭文,铭文的大意和剑首铭文相同。
剑格的铭文排列形式特殊。
此剑采用宽剑格,剑格的铭文,是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首例,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历史价值极高。
如图示意,之前发现的都是窄格横字,而此剑为宽格竖字,尤为特殊。
剑铭文所出现的“旨殹”二字,为首次在越王不光所用之器中发现。
铭文中的“戉王”就是“越王”。越国国名青铜器铭文一般写作“戉”。
“旨殹”,就是越王不光。其中“旨”是“者旨“两个字二字的省略,读为“诸稽”,是他的氏称,“殹”是名字。所以这一句连起来就是“越王「者旨殹」自作用剑。”
其实越王剑基本都是模式,勾践剑上铭文大意也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外,“古”字,或为装饰用字。
新发现的这件越王旨殹剑铭文,已经揭示出所谓“丌北古”的“古”字实为装饰用字,并非用来作越王的名字。因此,所谓“越王丌北古”名字的理解,也应作如是观。“越王丌北古”,应该正名为“越王丌北”。
曹锦炎《论新发现的越王旨殹剑》这也正是文物研究的意义所在,文物与历史相辅相成,重要文物的发现对于填补历史空白、修正历史研究中的误解有极大的帮助。
认人
没有一个王,背后是没有故事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史书中记载的越王翳、不光、不扬、戉公殹指的都是此次2017西泠秋拍这柄越王剑的主人。
“王翁卒,子王翳立” 《史记•越世家》
“子翁子不扬,时霸”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蠾卯。”《纪年》
“韩虔、赵籍、魏击率师与戉公殹伐齐,齐与越成,以建阳、巨陵之田,且男女服。越公与齐侯贷、鲁侯衍盟于鲁稷门之外。越公入飧于鲁,鲁侯御,齐侯骖乘以入。”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二章。
继位
越王翳刚即位的时候意气风发。上一代王朱勾,也就是越王翳的父亲,是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公元前411年,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为君主。
讨伐齐国
公元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发兵讨伐齐国。齐康公比较荒淫,不理政事。齐国真正的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另一边的缯国(zēng,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
公元前391年,齐国的田和索性把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了齐国的统治权。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和不敢与越国正面交战,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回答:“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
迁都
越王勾践为了称霸中原,把越国的都城从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迁移到数千里之外的山东半岛的东南海岸附近的琅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诸咎之乱”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
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在位时间为前449年至前412年。越王勾践之后的子越王鹿郢和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
越王朱勾弑父篡位,使得越国国风突变,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弑君现象埋下了伏笔,
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
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
不光不愿意杀诸咎很好理解,毕竟舐犊情深。但诸咎却是心狠手辣,他担心自己被害,先赶走豫,后发动政变逼宫,最终杀害了不光。然而诸咎也并没有多活几天,很快他便被越国人杀死,越国拥立他的儿子错枝即位。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认剑
越国制剑天下第一,越王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价值不菲。
《越绝书》记载,有人出价“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 购买勾践的纯钧剑,相剑师薛烛还认为不能卖。当时造剑名家欧冶子、干将作的一把宝剑的归属,甚至能引起国家之间的战争。两千多年之后,我们能不能破译越王剑的制作密码呢?
越王旨殹剑通长49.5厘米,宽5厘米。宽剑格,剑茎的部位配有二个铸着较细纹饰的箍,剑茎与剑首之间可以看到明显的铸接痕。
从X光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剑的内部结构。在剑格和第一道箍之间,在茎的内部有一长方形的结构,这个“芯子”与前面的剑身为一整体是铸剑身时一次铸造而成,为的是在铸接格与茎时,有更多的铸接面积,以保证铸接后的牢固。
在靠剑首的茎部,有三条明显的铸接痕迹。X光片中这些黑色痕迹的产生,也是由于铜液进入范腔后,遇到金属快速收缩造成的。
可见,这把王剑,采用了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分段铸造加铸接。
第一步,分别铸造出剑身和剑首。第二步,把剑身和剑首的毛坯进行加工打磨。第三步,将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包括剑茎的一部分。最后铸接剑首,使剑成为整体。
剑茎部的直径变化,是从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处相对细,往剑格方向越来越粗。在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与剑茎之间,白色箭头所指之处,甚至可以看到缝隙。
靠剑首一侧细,靠剑格一侧粗,这样的结果,便于箍与茎的紧密配合。按茎的外径尺寸加工纹饰箍的孔,待纹饰箍的孔与茎配套后,将箍从茎的埠穿入,直到穿不动,成为紧配为止。
也就是说,制剑名家分别铸造出剑身、剑首及纹饰箍,在将加工好的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与剑茎,将茎部加工后穿入纹饰箍,再铸接错好铭文的剑首。
“诸咎之乱”后,越国宫廷仍不断地重复弑君弑父的悲剧轮回,勾践复国成功后由会稽迁都琅琊,而行至不光这一代又由琅琊回迁至吴。
“不光”剑见证了这一番南来北往、历史轮回。此剑一直秘藏于日本近百年,今朝重现浙地,意义非凡,“千年流转,越地长歌不散”。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12.20-22日去世贸中心观看今年的西泠秋拍预展,感受历史的锋芒,听专家讲述越王剑背后越国的兴替。
【浙江新闻+】
2017西泠秋拍 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
曹锦炎(古文字学家、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从鸟虫篆金文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解读考证
董亚巍(青铜范铸专家,原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从青铜王剑的铸造特点解读考证
钟凤文(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物出境鉴定责任鉴定员。)
从青铜王剑的历史重要性解读
西泠印社二〇一七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12月20日至12月22日(周三 至 周五)
拍卖:12月23日至12月25日(周六 至 周一)
展拍地点: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三楼世贸厅(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