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市工人文化宫爱好文艺的青年一到周末就去公园跳舞给大家看 何先生提供
2017年12月30日9:44,何先生来电:我年轻的时候,大约在1973年,尼克松访问杭州之后的那一年,杭州组织排演芭蕾舞剧《沂蒙颂》,当时规模很大的,跳舞的都是工人文化宫的业余演员,主跳叫梁小萍,演奏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
那时《沂蒙颂》的音乐传遍了杭州大街小巷,演出都是爆满的。演出都是采取送票的形式,最后还轰动了整个浙江省。
最近,电影《芳华》所讲述的情景,就是当年芭蕾舞剧《沂蒙颂》轰动的样子,《芳华》又唤起了我的回忆,重温当年的盛况。
当年跳《沂蒙颂》的小何,以及现在讲跳《沂蒙颂》的老何
何先生,杭州人,今年72岁。
问他怎么会想到去看冯小刚的《芳华》,他说,是一个90后的女学生邀请他去看的。那天他坐地铁赶去下沙,整部电影触到他三个泪点……看完了,女学生感叹一句:“你们那个年代的人真傻,有点神经质的。”
“现在的年轻人才是真的傻!”沉默1分钟,老何反驳道。
“理由是什么呢?”女学生好奇。
“住七楼八楼的年轻人,手机上外卖点一点,连吃饭都懒得走一走,你现在还年轻,到老了怎么办?你们认为我们吃苦的傻,其实我们觉得那才是有意思!”
隔了一天,老何左思右想,自己又跑到庆春电影大世界,看了第二遍《芳华》。
电影《芳华》海报
(电影《芳华》冯小刚导演,讲述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岁月。截至2017年12月28日,《芳华》总票房突破10亿。)
老何家住皮市巷,之前住最老的那批房子,在外面过渡九年半后,今年才重新搬回这里住上新房,四楼,西边套,有电梯。
老何戴一副近视眼镜,一顶红色毛线帽压得低低的。他坐在餐桌旁,桌上的杯子里有几片西洋参,一盘摘掉叶子的新鲜草莓堆得高高的。
在我到他家之前,他陆陆续续写下一段“我的青春芳华回忆”,也算是电影的观后感——
我清晰地记得,尼克松访华后的第二年,1973年5月,杭州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当时的市工人文化宫搞了为期四个半月的大型芭蕾舞剧《沂蒙颂》,这些业余演员们白天是工人要上班,都是在晚上抽出四五个小时去排练,劲道木佬佬好……
老何的芳华,演绎在25岁,那时他是杭州一家制药厂的工人,跟文艺结缘,源自小时候,父亲教他每天拉3小时二胡,幼小对文艺的爱好,成为他一生的财富。“和我同年龄的老人,有的五六十岁就走掉了,要想快乐生活就要靠自己,每天的愉快就是人生的幸福。”
《沂蒙颂》是老何他们那时候最喜欢唱的曲子,老何说着,打开手机,播放起下载好的《沂蒙颂》,一边用手扮起舞蹈的动作,然后关轻音乐,开始讲述他们那段“杭州的芳华”。
那时候,爱好文艺的工人都聚在工人文化宫活动,杭州的《沂蒙颂》舞蹈,跳主角英嫂的是杭州师范学院大二女生梁小萍,还有一个男主角跟英嫂对跳,跳完,其他9对男的女的伴舞再出场跳。女演员基本是来自杭州高校的学生,男的基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人,有皮鞋厂、化工厂、棉纺厂、杭钢、杭氧的,还有杭州照相馆的,没有一个专业的。
每天晚上去义务排练,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老何当时是群舞中的男伴舞,这首曲子对男的来说,不需要很好的舞蹈功力,靠的是力气大,腰功好,老何的动作就是不断把女演员的腰抱住,举高高,举了两个晚上,老何跟女演员说,“你这么重的,我吃不消了,换其他人来抱你……”女演员嘟哝一句,“不知道下一个抱我的人是谁……”
问老何,有多重?
“104斤吧,有一次她测体重的时候被我看到了。”老何说,像《芳华》电影中男的嫌女搭档气味难闻没有遇到过,托举不起来倒是真的!
后来老何主动要求调到乐队去拉二胡。
一开始《沂蒙颂》那段柔美的音乐要用双簧管吹奏,吹双簧管的是照相馆的暗房师傅,他喜欢吹,但始终吹不好,于是每天早上跟现场配唱的女演员跑到湖滨一公园去练习,十来天后,味道终于出来了!
老何还记得国庆演出时,会场里来了2000多名观众,轰动一时,后来还有外地团队来杭州学习。
《沂蒙颂》演出完毕,这支队伍就散了,各回各厂,45年了,不曾聚过。
老何从制药厂出来,在一家报社的浙江记者站当了记者,在一次会议采访中,他认识了一个比他小六岁的女孩,后来成了他的老婆,也爱好文艺,喜欢写书法。
老何说,当年市文化宫文艺团的人,后来各自成家,都没有联系,过得怎样也不知道。跟自己同一个厂参与过《沂蒙颂》乐队演奏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在酒吧吹竹笛,每天凌晨两三点回家,吹了七年,有一次回家上厕所,脑梗,人当场没了,才35岁。
问老何有没有当年的演出剧照,他从高高的柜子里翻出一个盒子,找了很久,找到三张当时跳《沂蒙颂》的女演员照片。
当年跳芭蕾舞《沂蒙颂》的杭州姑娘在钱塘江边留影 照片由拍摄者老何提供
两个女孩在钱塘江边穿着泳衣。“这是我拍的照片,洗出来送给她们,自己也留了一张。”老何说,“到杭州照相馆找到当时乐队的师傅,他们那儿肯定有……我回迁前搬了四次家,很多照片找不到了。”
我和老何在阳光下走了一站多路,走到了已经搬到国货路上的杭州照相馆。柜台里有两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年轻女孩,说明来意,一中年男人说,《芳华》看了,是部好片子。1973年他才七八岁,20多岁才来上班,他们对其中一位前辈有点印象,八九十岁,前两年走了,还有一位不知下落。
在照相馆门口,我和老何握手告别,他的脚不太利索,50岁那年出过一次车祸,我要打车顺道送他,他坚持要自己走回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