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杭州实践:累计归集数据310.68亿条
2018年01月21日 09:14:07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郭兴

  万物互联、人机交互,从每一个网页的浏览,到每一次便捷的约车,从政府部门登记的每一条信息,到医院就诊的每一个记录,数字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一种新生资源——数据。

  当数据变成“大数据”,关于它的认识也进一步清晰。“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信息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巨量数据集合,具有海量性、多样性、时效性及可变性等特征,需要可伸缩的计算体系结构以支持其存储、处理和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这样定义大数据的概念。

  在杭州,街头的摄像头不仅在“观察”,还可以“思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的融合运用,给城市装上了可以感知、预警、指挥的“大脑”。

  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已成为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新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利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

  从各式各样的行为分析,到个性化的服务推送,从企业的数据“掘金”,到世界各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前瞻性布局,熠熠生辉的大数据价值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场战略性的竞争,用好大数据资源,主动增强运用大数据的本领,方可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时不我待。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2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并指明了推动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等五项工作部署。我国发展大数据开启了新的篇章。

  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杭州是一个缩影。

  攻坚克难,59个部门、300多亿条政务数据无条件归集

  在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三本“菜单”——《杭州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2018版)》。三本厚厚的目录详细列明了杭州市56个单位的政务数据和83个省接口的共享情况,什么单位共享哪些数据,共享和开放的属性是什么,更新周期有多长等等,一一在列。

  “目录里的数据全部实现了归集,支持全市范围内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工作人员介绍说,“群众办事需要的材料,只要在政府其他部门办理业务留有数据痕迹,现在就不用重复提供了。”

  要做出舌尖上的美味,先要有好食材;城市治理要实现智慧化,海量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共享是首要前提。杭州市以“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着力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互联网数据、企业数据等数据资源的归集和共享。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杭州仅全市61个市一级部门和34个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就建有信息系统899个、数据库627个、数据库表60余万张,有的大部门如人社、城管等,自身都有30多套系统,彼此之间以前均互不联通,全市公共数据量将近1000亿条。这样庞大的数据如何进行整合和比对?

  “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数据,怎么能轻易给别人分享”“有风险,不方便分享”“数据都分享了,单位还有存在感吗?”……面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发出的质疑,如何在打破信息壁垒的同时打破观念壁垒?

  推进大数据运用,建设智慧城市,决不允许存在信息孤岛!杭州市委市政府锐意改革,攻坚克难,明确提出政务数据要“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为大数据归集与共享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你们部门的数据在哪里,什么时候提供?”“能接入的数据马上接入”“不能提供数据的请打报告申请”……2017年9月的第一个周末,是杭州数据归集共享攻坚战打响后的第一个非工作日。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办公室里热火朝天,首批14个相关单位的业务负责人与技术人员齐聚一堂,拉开了数据归集共享“大会战”的序幕。

  截至今年1月19日,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已归集 59 个部门、4118 张表、63169 个字段,累计总归集量310.68亿条。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数据交换中心。

  改革不等人,为提高数据归集的效率和实用程度,杭州市在数据归集过程中坚持目标和需求导向,通过现场需求对接会的方式,让数据需求部门和数据提供部门面对面沟通,确认需求数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数据精确交换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杭州已组织召开需求对接会42次,涉及部门45家,细化数据需求226项,数据汇集速度提升了2至3倍,满足了改革所需。

  与此同时,杭州坚持安全底线,加强对数据归集共享和使用的管理。印发《杭州市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意见(暂行)》,明晰政务数据安全各方职责,建立政务数据安全监督检查、通报和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对共享数据的使用情况实行24小时监控,调阅数据以“水印”方式全程留痕,确保信息安全。

  “夜以继日的并肩作战,培养出了大家的默契,也稳步推动了数据归集进程。”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军说,“以前对共享数据不情愿、有顾虑的,现在感受到了大数据运用的好处,共享数据、使用数据改进管理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融则通,通则利。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相互孤立的数据资源相互连接,实现了全市政务数据联通共享、动态更新,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动产登记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套表格填报、一个系统审核”,跑出了全流程60分钟领证、全国最快的“杭州速度”;商事登记在全国首推“1+N”+X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改革,率先启动“商事登记一网通”,实现85%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投资项目审批中大力推行模拟审批、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创新举措,投资项目总体审批周期再提速30%;公民个人事项办理中推行“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凭身份证可办理296项事项,使用手机端实现全程办理的达86项……

  “最多跑一次”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数据加入数据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通过和政务数据的融合、比对、补充,有效丰富政务数据内容,并逐步向社会开放部分政务数据资源,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郑荣新表示。

  创新引领,连接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在杭州,有一句被很多人熟知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

  有人统计,中国有的大城市有将近60万个摄像头,如果不借助人工智能,需要120万人才能在当天把摄像头的数据看完。

  数据归集是基础,智能运算是关键,杭州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连接了起来。

  2016年,杭州市正式启动城市数据大脑。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构建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运用,给城市装上可以感知、预警、指挥的“大脑”。

  交通治理,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挑战的第一个难题。

  2017年10月9日上午,一场救护车演练在杭州市萧山区开展。在市心路—晨晖路路口到市心路—利华路路口全程近7公里的演练中,救护车出行被优先21次,平均行驶速度达36km/h,相较该路段常规通行时间节省854秒。

  854秒的“救命”时间背后,是交通、公安、医疗、消防等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更是一套快速而精密的运算和系统调度——急救点接到电话,运算平台根据共享数据进行实时计算,自动调配沿线信号灯配时,同时,监控视频根据救护车的GPS定位,始终跟踪救护车行驶,指挥中心的终端大屏会帮助交警把控急救的实时进展。调度中,对路段的预判提前好几个路口,并以秒级单位进行分析判断,确保车辆最快速在绿灯状态下通行。

  去年9月以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交通模块率先在市区和萧山区部分道路开展试点。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交通实时状态判定和自动事件报警,并通过人工智能反哺信号灯控制系统,计算出实时的交通优化方案。

  杭州交警支队的道路拍摄画面

  目前,数据大脑已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全市信号灯报警并调整配时方案8000余次,视频监控自动巡查到安全事件近2万件。

  “道路资源有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新能源、新蓝海在哪里?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就是交通管理的新蓝海。”杭州市公安交警局政委王叶飞说。

  以城市大脑为载体的大数据应用在杭州的城市治理中徐徐展开。

  在杭州市城管委大楼内的数字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的杭州地图不时亮起反映问题的红点。十几个工作人员对着大屏幕和各自的电脑屏幕,及时分派解决问题,每天,这个大厅要处理问题约1万个。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杭州市城管委主动更新城市治理理念,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手段,依托“数字化城管”、视频监控等技术,开展智慧城管建设,推动杭州城市管理的重心已从人防转为技防。

  杭州城管指挥中心的城市信息热点图

  数据是“放大镜”,更是“望远镜”。在丰富的数据基础上,杭州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辅助决策作用。在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算法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迭代优化,计算出更“聪明”的城市运行和建设方案:每个路口红绿灯设置为多长时间通行效率最高,哪些路口应该禁止左转,公交车辆和线路如何调度更为合理,道路修建是否有更好的选择……让政府决策更为精准、智能。

  “城市大脑”模型

  数据大脑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创新,更催生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以交通领域为例,大数据的量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更为客观公平的衡量标准,决定了无论是分流疏导还是信号配时,都必须摒弃传统的点线管理模式,而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统筹组织面上交通、区域交通。同时逐步改变了交警传统的警务机制和管理模式,真正把大数据作为战斗力生成方式,推动“城市数据大脑”与交管业务工作的融合,努力实现公安交管工作的转型升级。

  大胆拓荒,加大推进力度。2018年,杭州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围绕交通治堵、移动办事、智慧亚运等重点,推动城市数据大脑应用从交通向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延伸拓展。启动城管、医疗系统全面接入和改造提升工作,在数据资源互通、智能算法共享条件下,探索提升行业系统效能的有效路径。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政府部门既要注重帮助企业寻找和培育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要坚持主导主动主控,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引领技术,实现双赢。”谈起交通大脑建设的过程,杭州市交警局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跟我们分享了与企业的“相处之道”:“开始的时候还有分歧,现在合作得越来越愉快了!”

  社会治理不能只由党委政府唱“独角戏”,大数据运用也不例外。交警局所提的“相处之道”是杭州市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领导力,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大数据治理的有力证明。

  阿里云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中控、银江等深入开展交通调控研究,海康、大华提供视频检测技术,新华三、富士康提供云计算、网络设备等支持……城市数据大脑广泛吸纳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参与研究、发挥所长。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还与阿里云、城市大数据运营公司联合开发“祥云”DRMS,实现了百万级数据的秒级归集,有效整合数据资源。

  杭州阿里巴巴滨江区总部

  在运用大数据治理交通过程中,交警部门加强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经信委等部门协作,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高新企业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多赢。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公安交警部门的实战经验优势,加强产研结合、科技攻关和机制创新,为以数据为纽带,促进部门和企业协同治理“城市病”探索了路径。

  加速“云端产业”发展,杭州着力建设云栖小镇、云谷等产业平台,落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打造一批“大数据开发企业”;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工厂物联网”,将每一个生产过程“数据化”,确保采集足够,为大数据运用打下坚实的产业和技术基础。

  “没有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局面。在参与城市数据治理过程中,企业自身也获得了发展。”杭州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说。

  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企业合力的同时,杭州市还注重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大数据治理中,打造千千万万个数据流通的“毛细血管”。

  小到井盖、路灯,大到桥梁、隧道,从找找车位、找找公厕、天天骑车到街市百态、政策惠民,杭州市城管委推出的“贴心城管”App汇聚了杭城城市管理各行业“人”“事”“物”等各类静态和动态信息,并在国内首次推出“我来爆料”功能等举措,主动打开城市管理“工作闭环”和“黑盒”,在建设城市管理“数据大脑”方面,持续提升着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感知能力。

  2017年11月30日,“杭州政务”App上线,以政务办理为重点,在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的同时,延伸数据收集面,成为集政务信息共享和数据资源积累于一身的移动政务端。目前,浙江政务服务网App 杭州平台累计接入事项 86 项,其中公民个人办事事项 53 项、商事登记事项33 项。

  杭州“贴心城管”App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大数据运用方兴未艾,杭州绝不是孤例。为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这是新时代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原标题为《大数据:从国家战略到城市治理实践》)

标签: 智慧;城市;杭州;实践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12160937389669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