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给吴大妈测血糖。王建敏工作出色,获过多项荣誉,去年11月又被评为“2017年杭州市百姓信赖的签约好医生”。记者 葛丹娣 摄
昨天,杭城的雪总算按了“暂停键”。上午11:20,王建敏看完门诊的最后一个病人后,还没吃午饭,就在白大褂里添了件棉袄,拿上听诊器、血压仪、血糖仪出门了,她要去体育场路400号4单元的龚大伯家出诊。
王建敏,48岁,全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今年是她从医的第30个年头。三十年来,她在多家社区医院工作过。2009年11月,下城区天水武林街道环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后,王建敏就在这里“扎根”了。
88岁的龚大伯是王建敏医师签约的1176个居民中的一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慢性病,每天要吃27颗药。尽管前几天,王建敏已在电话里叮嘱过龚大伯近期服药、起居、饮食等细节,但她还是觉得趁午休时间去一趟更安心。
王医生来了,我就放心了
龚大伯家不远,从社区卫生服务站出发,拐三四个弯,走1000多米就到了。王建敏走得很快,她说,这个点他们(龚大伯和他的老伴)差不多要吃午饭了,所以要走得快一点。
敲了两下,开门的是保姆。看到王建敏她笑着说了声:“王医生来了啊。”接着又朝屋里喊了声“王医生来了。”听到声音,龚大伯和老伴吴大妈先后从房间里走出来,面带微笑地迎我们进门。
龚大伯,中等身材,戴着一顶黑色帽子,两鬓花白,棉毛衫、衬衣、马甲、棉袄穿了好几件,双手插着口袋;吴大妈,中等身材,头发花白,穿着一件暗紫色的外套,手上拿着个热水袋。
寒暄几句,王建敏径直走进餐厅,拿出听诊器、血压仪、血糖仪,三人不约而同地在餐桌前坐下,王建敏坐中间,龚大伯、吴大妈坐两边。
龚大伯先脱下外套的一边,伸出右手中指开始测血糖。十几秒钟后,结果出来了,“8.0。好的,放心吧。”王建敏说,接着她又转向右边。此时,吴大妈放下了手中的热水袋,伸出左手中指。“你比他(龚大伯)高一点,但也是好的,放心。”王建敏说,随后,她又分别给两人量了血压。
“都好的,放心吧。”王建敏说。
“王医生说好,就好。”龚大伯笑着说,“早上,我们儿子还打电话来问我们血压好不好,血糖高不高,我跟他说今天王医生来,他就放心了。我等下再和他说一下。”
做完常规检查,王建敏再次叮嘱两老一定要注意身体,注意保暖,特别是这几天能不出门就别出门,外面冷,路又滑,还让他们早上不要起太早。
“王医生最了解我血压的‘脾气’了,她摸得最准。”龚大伯说,“我患高血压、糖尿病起码有二十年了,以前一直控制不好。后来碰到王医生,在她的指导下,总算控制好了。她(吴大妈)现在最听王医生的话,王医生让她吃什么,她就吃什么,王医生让她不要吃什么,她就不吃了。我的话,她不听的。”
听到王医生说“不要紧张”
老人悬着的心就放下了
在龚大伯家固定电话机旁有一个发黄、略显破旧的笔记本,是龚大伯专门用来记电话号码的。翻开“电话簿”的第四页,上面写着“王医生133********”。
“这个就是王医生(王建敏)的手机号,记了有八九年了吧。”龚大伯指着这个号码说,“我经常打,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但王医生从没有不耐烦过。”
我在王建敏手机的通话记录里发现,近半年来,两人共通话18次,有白天的,有中午的,也有晚上9点以后的;有工作日的,也有休息天的。见我在数通话记录,龚大伯又笑了说:“如果办公室电话也算上的话,起码还要多一倍。”
“主要是问过王医生后,我们就放心了。”一旁的吴大妈插话道,像他们这个年纪,毛病多,去医院一个是不方便,还一个是去怕了,但不问又不放心,所以就经常打给王医生了,这些年真的是多亏了王医生啊。
前不久,龚大伯又拨通了王医生的手机号。“我本来不想打的,因为那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想着老打扰王医生休息也不好,但她(吴大妈)不舒服,心跳快、胸口闷,晚饭也吃不下,我实在没办法,就又打给王医生了。”龚大伯说,电话接通后,他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就没直说吴大妈身体不好,先问王医生方不方便。反倒是王医生先开口问,是不是吴大妈哪里不舒服。
“和老龚认识八九年了,他的脾气我清楚,所以,就没和他寒暄,直接让他说了。”王建敏说,了解吴大妈的症状后,她考虑吴大妈应该是房颤引起的心跳加速、胸闷,再结合吴大妈的病史,应该问题不大,放松下来,休息一下就会恢复了,并告诉龚大伯不要紧张,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问题随时联系。
听到王建敏说“不要紧张”,龚大伯悬着的心就放下了,然后扶着吴大妈去床上休息。大概半小时后,吴大妈的症状就缓解了。回想起那天的情景,龚大伯摘下帽子,摸了摸头说:“当时,真吓死了。”
扎根基层30年 手机24小时为居民开机
离开龚大伯和吴大妈的家,我跟着王建敏往社区卫生服务站走,比来时走得慢了些。一路上,不时有居民和王建敏打招呼,有人问吃过了吗?有人问出诊回来啊?
“这些人你都认识啊?”我问。
“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认识。”王建敏笑着说。
听着王建敏用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和路上的居民打招呼,我又问:“你是杭州的?”
“其实我是金华的,杭州话是我自学的。”王建敏说,“我05年来的杭州,因为在社区工作,基本上每天都要和老年人打交道,而有些老杭州普通话是听不懂的,就自学了杭州话。”
问及当初学医的初衷,王建敏笑着说,还真没有特别的理由,就是个人兴趣。尽管她家里没有人是学医的,当年填志愿时家里人也极力反对,但她还是毅然地选择了临床医学。
扎根基层三十年,王建敏的手机24小时为签约居民开机,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慢性病患者做随访签约服务,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服务站、居委会、居民家中。目前,和她签约的居民已有1176人,其中,糖尿病患者168人,高血压患者587人,65岁以上的617人,年纪最大的97岁,她会经常整理这份档案,除了根据居民的病种、年龄分类外,还会实时更新居民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王医生很为我们着想。”这是王建敏留给社区居民最深的印象。
有一次,家住环北新村的78岁马奶奶,因双脚痛得不能着地走路找到王建敏。王建敏二话没说,就弯腰轻轻抬起老人的腿,放在自己膝盖上认真地检查起来,她发现老人的疼痛和她脚趾底皮肤角质性增生有关。
确定病因后,王建敏没有急着给马奶奶开处方,而是掏出了自己的指甲钳一边小心翼翼地帮马奶奶剪去增生皮质,一边耐心地解释:“没大问题,我给你剪剪就好了。”并叮嘱老人常用风油精抹抹。
几个月后,马奶奶的毛病就没再犯过了。
“老人家都很节约,让他们去医院做激光或是冷冻,他们会心疼钱,在确定不会损害身体的情况下,教他们一些实用又省钱的小秘方,他们都特别喜欢。”王建敏说,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这是社区医生的职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