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发现堵点、信号灯智能配时、TPTU快速处理报警
每天早上交通繁忙开始前 杭州城的“大脑”已经开始运作
2018年01月31日 09:40:41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蒋大伟 通讯员 徐佳 谢晓颖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

  前段时间,一组国内主要城市夜景卫星图走红网络,有网友说,用这样的视角看着自己家乡的夜景,真的好壮观。杭州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壮大,从太空望来,夜晚杭州城市的规模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

  不过,也有网友发现,杭州并不像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大型城市那样,呈现放射状的规则环状城市布局,杭州绕城范围内的建成区,呈现的是一个L形状,杭州城市的西南面,被西湖以及西湖群山阻隔。

  确实,杭州受到“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因素限制,道路交通资源先天紧张,再加上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地铁、快速路“两网”建设等重大工程影响,依靠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交通发展形势。

  路上的人和车越来越多,远远超出道路资源的增长速度,而治理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亟须通过变革寻找出路。

  家在城东,上班在滨江 28岁的白领小刘 享受到城市数据大脑的便利

  小刘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州,现在是滨江一家高新企业的白领。4年前,她和丈夫把家也安在了杭州。

  每天一早,小刘都要开车从城东家里出发去滨江的公司,通常她有两条上班的路线,一条是往秋涛路走,一条往上塘、中河高架走,但是前者要经过好多红绿灯,后者要绕路,而且车很多。

  每天早晚高峰上下班的路程,是小刘对这座城市唯一不太满意的地方。

  直到2015年,秋石高架三、四期工程陆续开通,小刘激动不已——原来早高峰从家到公司大约要四五十分钟,现在走高架上班,20分钟左右就开到了。

  小刘说,高架快速路成网后,现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走快速路,比以往走地面道路方便了不少,就拿2016年开通的紫之隧道来说,从滨江到大城西只要半个小时,而在以往,无论走景区还是从市中心绕行,这段路程都要花上一个小时。

  不过,最让小刘感到惊喜的是,除了快速路很快,地面道路跟几年前相比也通畅了不少,“一些路口的红绿灯,好像有人在控制,直行车多的时候,直行绿灯的时间就长一些,左转车子排队了,左转绿灯的时间也会加长。”小刘说,现在在市区开车,大部分路段都感觉很通气。

  其实,如今杭州的早高峰,都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

  每天清晨,城市苏醒之际,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城市数据大脑” V1.0平台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疏导交通,通过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馈给市民,引导他们避开拥堵。

  如今,越来越多像小刘这样每天开车出行的杭州市民,都在享受到“城市数据大脑” V1.0平台为城市交通带来的便利。

  在2017年10月举办的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成果正式对外发布,并在全国率先运行。

  什么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V1.0平台?

  如果把杭州看做一个人,V1.0平台就是这个“人”的大脑。

  杭州交警说,V1.0平台于2017年7月6日上线运行,已接入路口、路段、高架匝道等点位136路,监控视频249路(相当于市区9%的规模)。“城市数据大脑”V1.0平台利用大数据加强时间资源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并且作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和先导性工程,具有示范领跑的意义。

  V1.0平台上线运行后,公安交警部门开始筹建“城市数据大脑”交通信号配时中心,将对全市的信号灯进行集中、统一、专业的配时管理。

  另外,2017年9月7日,杭州交警还启动了首批由24名交警+48名特保组成的交警机动队TPTU,采取大功率摩托车巡逻为主的勤务模式,快速处置“城市数据大脑”报警发现的各类事件,目前分别在高架大队和景区大队试点。

  经过这半年时间的运行,“城市数据大脑”成效初步显现。

  一方面,警务效能明显提升。2017年6-12月,杭州交警交通违法查处量已连续7个月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其中,10月9日全市查处各类交通违法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35万起。

  另一方面,试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明显。从“大脑”近期的统计来看,杭州平均每天有120多万辆车上路通行,有一半以上的车辆要通过城市快速路通行。在市区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莫干山路等主干道平均延误分别下降15.3%和8.5%,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

  信号灯的长短不是固定不变的

  “大脑”根据数据分析智能配时

  杭州交警介绍,V1.0平台,旨在提高对整个城市交通管控能力和试点道路的通行效率。它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一通过归集数据、历史和实时比较,得出了日交通量、拥堵指数、延误指数、主干道车速、快速路车速5项城市交通“生命体征指标”,为交通管理研判、评估和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是数据融合找交通拥堵点,平台运行以来,成功实现交通堵点报警4.67万次、信号灯报警1.63万余次。

  三是提取人工经验实施机器智能。平台运行以来,视频监控自动发现事件3.65万起。同时,在路口信号灯报警后,不断提取经验值,通过对感知状态、解决方案、评估反馈的闭环模式来固化经验,迭代更新,逐步实现信号配时的机器智能。

  四是通过交通事件规律性报警治理乱点。平台运行以来,在接入的249路监控视频分析中,发现规律性的交通乱点8个,其中有一个乱点——即潮王路新华医院门口一天规律性报警最高达197次,通过社会综合治理,调优交通组织、理顺内部循环,通行秩序得以明显改善。

  治堵样板可供复制可借鉴

  杭州率先在国内研发“城市数据大脑”,实现了三大创新:

  首先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杭州市委、市政府把信息经济作为一号工程,项目列入杭州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项目。

  其次是政企合作的创新。摒弃“数据己用”、“交通专治”的固有观念,通过政府部门主导主动主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政府数据正式面向市场主体开发,在数据利用上真正体现服务民生的价值,在治理体系上真正从专治走向共治,在合作模式上真正形成“企业依靠政府,政府相信企业”的氛围。

  再次是社会治理的创新。通过实践探索并以此为纽带,加强了政府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公安机关在此期间对内深化大数据警务改革,对外归集共享数据,不仅为城市管理的其他“小脑”建设探索和积累了经验;而且提升了自身的治理能力,向全国提供了可供复制和借鉴的治堵样板。

  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 拥堵排名从全国前3降至第45位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金洪亮说,通过政企合作、部门协同,打通壁垒、推进共治,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目前,市区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莫干山路等主干道平均延误分别下降15.3%和8.5%,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拥堵排名从全国前3降至第45位,缓堵趋势位居全国第一(见高德地图《2017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同时,通过监控视频图像的二次应用,去年6-12月,交警支队的违法查处总量连续7个月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

  金洪亮介绍,“城市数据大脑”目前还是V1.0版,今年杭州将建成使用功能更强大的V2.0版。升级后的数据大脑,接入的监控视频将从目前的249路增加到1700多路,信号灯800多个,相当于城市道路43%的规模。

标签: 杭州;大脑;城市数据;中国;信号灯;报警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