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海丰怎么做西点
司考和蟹兜,是当年海丰的两个当家爆款。50多年过去,说起它们当年的售价,章阿姨张口就来:“蟹兜1两粮票6只,每只1角。后来好像涨到了1角2(分钱)。司考分两种,标准粉做的,一两粮票6分钱1只,富强粉做的,一两粮票7分钱1只。”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不要说分币,连角币都已经快退出舞台,可是在章阿姨的年代,这可是实打实的高消费。章阿姨记得,她那时候的月工资只有34.5元。
这次复刻,章阿姨最犯愁的,是她不知道去哪里找当天现挤的新鲜牛奶。以前,海丰用的都是半山奶牛场当天现挤的新鲜奶,每天凌晨三四点,奶牛场的阿牛师傅就开着大货车来送货了。一桶至少50斤,每天至少用3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喝牛奶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司考也好,蟹兜也好,一滴水都不放,全部是纯牛奶。”章阿姨强调。
现在做糕点,哪怕是在家里,配置烤箱都是寻常事。当年在海丰,用的却是炉子。师傅们每天先用掺水的煤屑发炉子,然后用铲子把煤球铲进去烧。至于温度,什么200℃?230℃?没有的,全靠老师傅们目测,手工调整。早上炉膛温度低,先做蛋糕、蟹兜。晚上炉膛烧得火烫了,那就做司考和面包。
蟹兜最后一道工序是往里面填奶油,这种杭州人叫的奶油是用蛋清加糖浆打发而成。电动打蛋器?一开始也是没有的。章阿姨和师兄师姐们,每三个年轻人一组,手工打发!幸好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配备了电动打蛋器,对于章阿姨他们来说,属于重大科技改革。
以前的口味好吃吗
这次帮我们复刻海丰当年的经典,我们和章阿姨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一是分量。章阿姨反复强调,一只司考至少要用一两面粉,我们建议减半,不然,一只下去就饱了。章阿姨不肯让步:“人家用一两粮票来换的,你至少要回他一两面粉。”
二是原料。油章阿姨一律用猪油,虽然植物油也可以,但是章阿姨坚持猪油更香。
三是口味,章阿姨熬了厚厚的糖浆来调味,一斤面粉要配三两糖。我简直崩溃了,这热量要跑多少步才能消耗掉啊。争到后来,章阿姨笑了:“哎,我忘了,现在人的要求啊,和老底子是不一样了。”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同意了章阿姨的意见,既然是复刻,那就原汁原味。结果,司考和蟹兜一出炉,还没吃,那股香味就已经把我们惊到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