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大湾区”建设无疑成为一大热词。
“杭州湾大湾区、环杭州湾湾区、浙江省大湾区、沪杭甬大湾区、江浙沪大湾区、长三角大湾区……”去年,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大湾区”概念,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后,有关杭州湾“大湾区”内涵与外延一时众说纷纭。
争论背后,是各地争抢“大湾区”建设红利,拥抱“大湾区”建设机遇的区域经济博弈,争论也蕴含着“大湾区”建设与大都市区、大通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处理与有效衔接的问题。
“杭州湾大湾区”的优势与特色何在?怎样发挥杭州的引领作用与都市区的支撑作用?如何加强大通道建设的推动作用?可否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记者采访了有关代表、委员与区域经济专家,试图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来剖析眼下热门的“大湾区”之争。
杭州市 数字经济彰显湾区创新特色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杭州市委会主委,副市长谢双成在京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希望把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湾区,并提出要使数字经济与湾区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谢双成建议,要把杭州湾大湾区打造成为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杭州湾城市群产业优势和特点的世界级大湾区。
杭州湾大湾区这一“数字经济”的鲜明特质引来热议。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也认为,杭州湾大湾区要在世界级湾区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核心是数字经济。
他表示,杭州打造数字湾区有很多先天优势,比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民营经济发达、高科技产业集中、政府简政放权、营商环境良好,拥有“‘世界电商之都’和‘移动支付之城’等高科技企业聚集效应,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蚂蚁金服、网易等知名世界级数字经济公司……综合来看,杭州湾大湾区完全具备成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的潜质。”
数字经济背后是产业的创新驱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王坚带来了《关于将杭州湾大湾区打造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型湾区的提案》,王坚建议,对标旧金山湾区,要将杭州湾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型湾区。
王坚解释,世界著名湾区在经济格局中都有明确定位和其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如纽约湾区发展成为“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成为“科创湾区”,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杭州湾大湾区应该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规划错位发展,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湾区。”
都市区 分工互补支撑杭州引领发展
在浙江省提出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中,大都市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也支撑着大湾区建设推向深入,打造巨无霸城市群。
去年6月,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后,杭州都市区各地迅速反应,迎接大湾区建设机遇:绍兴市提出要“融入‘大湾区’,推进大开放”;海宁市提出谋划尖山“万亩空间”产业平台,打造杭州湾北部产业高地;桐乡提出打造成为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去年在杭州市召开的浙商大会上,浙江省发布了包括杭州江滨国际智造新区、杭州城西科创新区、嘉兴全域科创城、南太湖绿色发展新区、绍兴先进智造基地等在内的十大大湾区建设高能级平台。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分析,这体现了在都市区与湾区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杭州突出科技创新、信息经济,湖州突出生态发展,绍兴主打智能制造等。”
今年,省“两会”期间,民建浙江省委提交了名为《关于打造浙沪大湾区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同样提出了要推进湾区内产业分工互补。
分工互补推进杭州都市区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在湾区建设中的能级,而其中,杭州是主平台、主战场、主引擎。
“杭州在‘杭州湾大湾区’发展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杭州处在整个湾区的顶部,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杭州的省会属性,都赋予了杭州重要责任。另外,杭州的资源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都比较强,对于湾区发展,杭州要有主角意识。”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杭州在落实浙江省的‘大湾区’计划时,首先要发挥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特别是加快实施铁路枢纽总图的实施。”
事实上,杭州已先行一步,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推进“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今年,杭州将陆续开建杭州西站、萧山机场T航站楼、沪乍杭铁路等;已规划建设机场高铁站、机场快线、沪杭甬高速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枢纽,努力成为“杭州湾经济区”主平台。
大通道建设为湾区发展打通“任督二脉”。今年年初,杭州都市区市民殷殷期盼的“杭州中环”通过了专家组论证,这一位于“一绕”和“二绕”之间,沟通杭州区县和海宁、桐乡、柯桥等地,连接多个重要产业集聚区及萧山机场、杭州西站、火车东站等交通枢纽的“大通道”已不再遥远。
就在几天前,“通苏嘉甬铁路”这条备受关注的跨海高铁大通道建设正式启动前期工作,沪苏湖铁路也已开始动工。随着沪苏湖和通苏嘉甬这两条一横一纵的“黄金十字”铁路相继落地,未来,杭州湾大湾区绕行的痛点也将逐渐淡去。
浙江省 处理好“两个一体化”发展
回溯浙江开发杭州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早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就把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并围绕杭州湾的发展,在完善海洋港口规划布局、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发展湾区经济,是我省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的大手笔战略,是引领浙江优化发展、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去年底召开的省政府专题会议上提出:“杭州湾经济区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甬台温临港产业带是重要组成部分”“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湾区”。
对此,陈建军分析,从省级建设层面上看,杭州在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中要唱主角,核心问题还要处理好杭甬一体化与甬舟一体化问题。
杭甬间第二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复线已在规划之中。“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就是杭州和宁波,怎么能使杭州到宁波最快捷地到达?我们要打造这样一条超级高速公路。”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任忠接受采访时说。
随着这条“智能、快速、绿色、安全”的智慧高速公路的建设,杭州、宁波间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城市联系也将更为密切。在陈建军看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加强杭甬一体化建设。
去年8月,杭州党政代表团访问宁波。时任宁波市主要领导就谈及“希望两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合作机制,协同建设‘大湾区’。”
而杭州市主要领导在谈话中回应,杭州将放大视野、迈开脚步,在打造大湾区、扩大对外开放、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海铁联运等方面加强与宁波的交流合作,共同唱好“双城记”。
在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杭甬一体化发展面临着新机遇与新使命。陈建军认为,同样跨越行政区划,由杭、湖、嘉、绍四座城市抱团发展的杭州都市圈建设已超十年,“建议可借鉴杭州都市圈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杭甬一体化发展。”
港口是发展“湾区经济”的重要节点,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另一极——甬舟一体化建设,更是迎来新的春天。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上的宁波舟山港,前不久,年货物吞吐量破10亿吨,连续9年世界第一,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三。
两地市民期盼已久的甬舟铁路也传来佳音,力争今年12月前先行段开工建设。这条全长超过50公里的铁路建成后,从宁波市区到达舟山只需约半小时,同时这条铁路也将兼顾货运能力,未来舟山的货物也可以通过这条铁路输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长三角 抱团建设世界级大湾区
看地图,上海南翼,由上海—杭州—宁波组成的杭州湾是典型的海湾。去年,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访问上海,提出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得到上海方面的响应。
陈建军分析,珠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程度上对长三角发展形成了压力,为更好地对外开放与全球化战略,发挥浙江沿海的港口贸易在“一带一路”的作用,优化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与加强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浙江省提出了大湾区战略,也引起了上海的重视。
“眼下,大湾区建设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陈建军认为,浙江省提出的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要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发挥作用,要形成像珠港澳这样有影响力的全球意义上的湾区,还需要理顺与上海、江苏的关系,理顺浙江的湾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位置问题。
省“两会”上,民建浙江省委提交的集体提案,与陈建军的思路不谋而合,《建议》提出,浙江谋划杭州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主动接轨上海,合作共建与东京湾、纽约湾等相媲美的世界级湾区,推动浙沪大湾区以更大的经济规模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浙江经济总量近70%集中在杭州湾区域,仅杭州就占了浙江省经济总量的近1/4。但是,仅是地方层面或区域层面的大湾区,不足以构成世界级大湾区的分量。从经济总量、研发能力、人口集聚、产业结构等来看,要建设真正全球经济中的大湾区,需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深化浙江融入长三角建设。“从这个层面上讲,湾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陈建军认为,浙江告别过去“单打独斗”模式,首创了由杭州都市圈抱团接轨长三角的模式,如今的大湾区建设,是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战略,同时又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新的使命。
“过去长三角、杭州都市圈建设,强调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建设。”陈建军解释,“湾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全球经济的枢纽区域、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平台,包括信息枢纽、资本枢纽、科技枢纽等体现控制力。”
这一点,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助推数字经济与湾区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而浙江省也已提出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力争到2035年,把杭州湾经济区建成世界级大湾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