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和减轻负担背景下,课堂如何做好转型?昨天,江干区第17届“钱塘之春”教育高峰论坛开幕,来自全球和国内各省市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变革与课堂转型主题分享了很多“干货”。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钱塘之春”论坛系列活动,将通过访谈、会议、公开课展示等形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推进美好教育。
需要那么多知识量吗?对知识敏感更重要
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个现象:老师让学生拿出课本,用红笔把考试要点划下来。“学生认为把考点划出来,这就是学过了,就把课本当成了宝典。”论坛圆桌论坛上,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曾平飞认为这是个误区,“学生需要知识,但我们却不知道‘需要’的真正含义。”“需要”的产生,是因为意识到了缺少某些东西,但老师还是把知识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误以为需要这些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教育培养的是终身学习者。”曾平飞觉得,对终身学习者最为重要的,并非知识获取量,而是对核心知识保持敏感。
除了知识,曾平飞还提到了教师是学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源头”,他的结论是:教学方式会影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影响学习成绩,“学习更多的是情感的参与,师生关系是影响成绩最重要的因素。”
教学生会幸福 是做“未来人”的基本要求
“思考课堂转型要结合时代背景,现在是概念经济时代,需要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浙江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林正范,分享了自己对于课堂转型的理解——老师们需要拓宽教育视野,不局限于课标,而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明天的人”甚至“后天的人”。
拓宽视野不仅是顾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还要让学生学会幸福。“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幸福息息相关,我们要谈谈学生自我。”林正范抛出了一组数据:2000年,人一生睡眠219000小时,工作50000小时,工作时间比1930年减少了一半。随着平均寿命增加,意味着人休闲的时间比重在逐步增大。根据估计,2025年这一时间将达到446600小时,在人的一生中占着极大比重,“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休闲娱乐时间,也是教育应该顾及的内容。”
林正范很感慨地说,很多人上班时生龙活虎,退休后没事干,没有充实的活动,“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性地度过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所以说,学校教育要考虑创造性地培养,不仅为工作,也为他的幸福生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