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犯罪心理学专家10年前的讲座视频 最近突然在家长群里炸了锅
2018年03月21日 09:26:00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张宇璐

  家长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这个视频来自于一条爆款微信推送,标题就起得让人很有点开的欲望:《今天,全国的家长群炸锅了!都在传这个女老师!说得真痛快》,经朋友圈转发,这条微信的阅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育儿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6岁之前学会对孩子说不,是我非常强调的观点。如果这个男孩三四岁时跟你无理取闹,一定要坚定地说不行。这个阶段的孩子再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上打滚。但是等孩子到了14岁,你说今天不能上网吧去玩了,我不给你钱了,你得好好学习。这个孩子还是会跟你闹,并且他有两条途径:1.离家出走;2.用生命威胁你。

  我在《今日说法》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12岁的男孩,就因为他母亲骂了他一顿,他就采用了极端方式。因为父母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他才会用你的爱来威胁你。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所以在6岁之前跟孩子说“不”,实际上是给孩子最早的训练。

  如何训练孩子?

  遵循四个不要,三次沟通满足一次。

  大家都知道,孩子早年无助,他所有的声音都是靠哭来表达,所以他们一难受就哭,一般两三岁之前的哭声都代表孩子的痛苦。但是在3-5岁,孩子的哭就代表: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就哭。这时的哭是有目的性的。

  当这个目的性开始出现,父母就要开始训练孩子了。

  3-5岁阶段,当孩子提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他非买一个小玩具不可,但是家里已经有无数类似的玩具。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把他抱回家,不要打也不要骂,任由他哭。把他放到卧室里,把门一关,在他跟前一坐。

  这个时候,家长要记住四个“不要”:1.不要骂他;2.不要打他;3.不要说教;4.不要走开。

  当孩子哭得筋疲力尽,哪怕哭得头磕到墙角也没关系。等他筋疲力尽的时候给点爱,拿点热水擦把脸。擦完以后把毛巾放好,继续问他:“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骂,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如果你闹得没有道理,我不心疼,也不会让步。一次孩子就会知道,闹是没有用的。但是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跟我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没准能考虑你的要求。”

  如果他说:“妈妈我要一辆小汽车。”你就问:“这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你能跟我讲讲吗?”这是鼓励孩子跟你交流。交流要遵循3∶1原则,孩子交流三次就要满足她一次,让她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不要每次都给。

  这样达到的目的是:1.孩子有事不会跟你闹;2.会主动跟你商量。

  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

  从遏制食欲开始

  相对之前的情况,克制诱惑是指家长不在时,孩子能否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可以从控制食欲开始。比如:找点鱼片、巧克力等孩子爱吃的东西,每三天给他一次。

  当一个月左右,孩子形成习惯后,对他提一个要求:这次给你的东西,能不能保留三天?如果你做得到,三天之后给你加三份。但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后就不给了。提出要求后,你就不要管了。

  三天后,一定要遵守承诺,如果他吃掉了,就不要给他。如果他保留下来了,就多给三份。这样孩子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取更大的满足。等孩子上学之后告诉他:你现在的冲动是为了以后的长远,他也能更明白。

  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

  让孩子不自私

  这涉及“自私”的问题,孩子自私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很弱小的时候都是别人帮助他。在我们的家庭中,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觉得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行,所以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他管。

  有些孩子甚至到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当他考上大学也觉得是自己凭努力考上的。

  家长可以在孩子五岁左右刚上桌吃饭时,给孩子立一个规矩:大人没动筷子,你就不能吃饭。这很简单,但很有效。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以后走向社会,痛苦会很多。应该让他们去体会,人只有在自己痛苦的时候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而且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 要有别人的意识。

  再分享一个例子:我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孩子小,跟爷爷奶奶也比较陌生。我跟她边看电视边剥桔子,剥完一个给她一瓣,让她给爷爷送去。但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过去。

  我对她说:“你要是不拿给爷爷吃,我就不给你。”她正在犹豫期间,姑姑就过来了,领着她给爷爷送了过去。爷爷特别高兴,亲了她一下。我又拿了第二瓣,让她给奶奶送过去,接着给大姑和爸爸。最后,我剥了一瓣拿给她,她却把橘子放到了我嘴里。这时候我再拿了整个橘子,剥给她。

  在这过程中,她慢慢形成观念:在这个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姑姑、爸爸,树立她的家庭意识,防止孩子的自私。

  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

  让孩子“吃苦”

  挫折训练是性格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但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所以孩子12岁之前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比如小时候的拉练就很好。

  现在教育的一个缺点是:家长动不动告学校,孩子受伤了告学校,什么都告学校。这种家长很愚蠢,你这种告法使得学校很多事都不敢做,但这些事恰恰需要学校来做。家长没有时间带孩子步行走上三天,但学校可以。

  除此之外,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学游泳,四五岁就可以。到了游泳池,家长扭头就得走,教练也会说:“你们要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教练会怎么做呢?直接拿杆往下轰,再不行抱起来扔下去。孩子到水里全扑腾,但教练看得很清楚,哪个该给杆哪个该给板。

  孩子放心领回来没问题。但领回来那天,一定让孩子记住第一次下水的感觉。即使喝了很多口水,但通过努力总能挺过来。以后他遇到挫折,你就讲这个道理,他一定能坚持下去。

  杭州的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更多的是反映了

  当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焦虑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

  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就火速转给了公公婆婆,我觉得他们更应该看看。有时候我和老公立好的规矩,公公婆婆一带就毁了。

  我也曾经跟婆婆讨论过这个问题,婆婆说,她在我老公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不用说我就会给你买,但你不需要的东西,说破嘴也没用。”可到了孙子身上,什么原则都毁了。小孩是很懂见人下菜碟的,知道哭闹这招对爸爸妈妈没用,但在爷爷奶奶面前用得风生水起,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好。

  全家人都应该统一战线告诉娃:不是哭闹一下就能得到所有东西。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可能因为是十年前的视频,我觉得讲的内容还是比较浅显的。很多妈妈应该都会在怀孕、育儿期间买一些育儿书来学习吧,她说的观点其实很多育儿书上都有讲,那就是孩子的话不能听之任之。我孩子在三岁左右也喜欢“赖倒做”,想要什么东西不给买就躺在地上不起来。我就任由她闹,自己累了就起来了。难道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孩子的愿望要延时满足这个道理吗?

  也许现在传播的方式让大家接受信息都很快餐,其实很多人看完,转发完,也不一定会改变。

标签: 孩子;家长;爷爷;视频;观点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