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良带来的粽子和方糕
中良和我们拉钩约定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哑儿中良回家》后续
他是快找人接待的“特殊”求助者,是个聋哑人,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不知道自己哪里人、出生日期,甚至无法确定自己名字。
通过手语,我们了解到:他10岁左右和妈妈出去玩,在汽车站被人拐骗,在20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一边流浪,一边找妈妈。
3月12日,他从西安赶到杭州来寻亲,线索只有一张寻人启事及他在网上找到的小时候吃过的小吃照片,寻人启事上写着各种不同笔迹,是他在杭州遇到好心人们写的,有好心人让他去都市快报快找人栏目找我们。
我们向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治安总队,杭、嘉、湖、绍等地警方寻求帮助,同时征集读者分析意见……
3月19日,我们带他回家,他的家在嘉兴南湖区新丰镇杨庄村。
昨天上午,俞中良、大姐、二姐、二姐夫、表哥和表嫂一行人高高兴兴来到杭州日报大楼楼下。
中良穿着一身新衣,二姐买的西装,外甥给买的新鞋,蛮精神,要不是这次来杭州,他还舍不得穿。
“我们不认识路,是我弟弟带的路。”二姐说,昨天本来上班,特地请了假,早上6点半就从家里出发了。
自弟弟回家后,他们一直在微信上跟快报说“感谢”,前几天,中良二姐就在微信群里说,他们想周末来杭州,想向杭州的好人们说声“谢谢”。
缘分
二姐说,他们没来过杭州。所以,昨天早上,我们一直担心他们迷路。
但是,中良把来报社的路记得清清楚楚。
他指指脑袋“说”:自己记得,又从皮夹里掏出一张折了好几折的小纸条,小心翼翼摊开,上面写着:“11路车,座(坐)到体育场路,中河高架下车,报社”。
3月12日上午,他第一次找到我们时,手上就拿着这张纸,另外还有一张写着不同笔迹的寻人启事。
12日凌晨1点多,他坐火车到杭州,在车站过了夜,天亮时拿着寻人启事,一路找到快报。
现在他回家了,这张纸条还舍不得丢,放在皮夹里。
但11路车,其实没有“体育场路”这个站。
“你怎么找到报社的?”
中良在纸上画了两个圈“说”,当时,他在火车站绕来绕去,拿着好心人给他的指引,坐上11路,因为不识字糊里糊涂下了车,后来看站牌字形不对,又重新上车,拿着纸条和寻人启事给司机看,一直站在司机边等着,直到司机让他下车,他才下。
下车后,他又绕了好几圈,拿着纸一路问,找到了我们。
从西安一路兜兜转转找到我们,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
情义
昨天中午,我们带他们去楼下吃饭。
走着走着,中良突然“啊啊”激动叫起来,比画着,走在他边上的我和他二姐夫都没理解。
这时,美编高薇给我打电话,说她到单位了,刚看到我们背影。
远远的,中良冲跑过来的高薇一直挥手,我才明白,他刚才用手画圈,又竖着食指,是在说:还有一个人,他让我们等等高薇。
看高薇走近了,他才转身走。我突然想到,他在湖北宜昌流浪时认识的杨师傅说过,自去西安后,每年过年,中良都会回去看他们,每次去,又是给孩子买玩具,又给他们家买米买油的,“他从来不空手。虽然他在西安靠卖满天星玩具,一天也挣不了多少。”杨师傅说。
“我弟弟很讲情义,谁对他好,他都记心里。”表哥比画着,他的听力也有障碍。
这些天,我们和中良之间,和这家人之间,一点点靠近,慢慢地建立了信任。
第一次见到中良时,他整个人都紧绷着,很紧张;我们带他去派出所采集DNA,帮他联系救助站时,他有点茫然,但眼神是信任的,知道我们在关照他;我们让他在救助站等我们三天,说会努力帮他找妈妈,他认真点点头……
这种信任,也是我们的动力。
共同的记忆
吃饭时,我们点了几个杭州特色的菜,点了“腌笃鲜”和咸菜蘑菇肉片。
这是这几天我们和中良共同的记忆。
回家前一晚,我们点了“腌笃鲜”,他夹起一块咸肉,咬了口,兴奋起来:“好吃,小时候吃过。”那晚他吃了四碗饭。
他去救助站第一天,我们去看他,他兴奋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拍的照片——是早上他在救助站吃的菜,有酱菜,咸菜肉丝,他一直重复着:“小时候,在家里吃早饭,经常吃,妈妈做的。”
菜上来,他拿着杯子,过来敬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大拇指弯两下,“说”感谢,他指指我的同事毛迎霞,比画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又指指我:我最早在办公室看到的是她,是她打电话叫你来的。
“还要谢谢杨绫子学校的老师。”这次午饭,成了一次集体回忆。
在我往报社赶的路上,毛迎霞先打电话到杨绫子学校,请他们帮忙,“传达室老伯告诉校长,校长帮我们找了位手语老师”,老师通过视频,了解了中良大概经历:小时被人拐走,他从西安赶来杭州找妈妈,在他记忆中,家门口有船,他看到网上杭州图片也有船,就来了杭州……
13日,我把寻人报道发给嘉兴市公安局公关办的王静芳,她和同事讨论后,觉得中良说的小吃嘉兴都有。于是决定一起寻找,虽然结果未知,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微笑
我们给中良的家人看中良刚来报社时的照片,那天,他看着很沧桑,嘴角下垂,脸色也不好。
而昨天,他脸色红润,眉角舒展,脸上时不时泛起发自内心的微笑。
对,这些天,他学会了微笑。
回家那天,吃过团圆饭,我们跟着他去他小时候常去的河埠头,我们给他拍照片时,他表情僵硬,我们让他笑,他比画说自己不会笑。“他一直流浪,过得很苦,可能没什么事让他开心吧。”摄影记者江玥说。
而昨天,他对着镜头自然微笑,又伸出两根手指,做剪刀手状,他的心真的放松下来了。
那些小吃的照片成了关键的寻亲线索,中良回家当天,我们去俞家附近看,运河边经过的船,以及田里稻子的样子,都和照片很像。
我们很感叹中良精确的记忆力,“也许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司机丁师傅说。
讨彩头
表哥给我们看他拍的小视频:中良在田里干活,一锄头下去,新鲜的土壤跳出来——中良回家后,正一点点融入家庭生活,给爸爸剪指甲,和二姐微信“聊天”。
前一晚,表嫂发来一段小视频,她们正往一个方方的模具里,填着豆沙馅。二姐说:“弟弟25年没吃到这个了,我姐姐和表嫂今天在做。”
原来是迷你小方糕,中良刚找到我们时,给我们看的他找的小吃照片中,就有方糕。
没想到,他们昨天也给我们带了,一块块小方糕码得整整齐齐,上面用红绿丝作点缀,下面用红纸衬着,外面用塑料袋包着。
“我小时候吃的都是大的。”中良把方糕递给我们,一定要让我们尝尝。
方糕有股淡淡清香,很甜,他看着我们笑。
在农村,吃糕有种讨彩头的意思,他们连夜做好,蒸好,就是想把心意和祝福带过来。
约定
下午,我们送他们到地铁站,这是中良第一次坐地铁。
路边花坛桃花盛开,我们让他在下面留影,我们和他开玩笑:“在桃花下面拍照,会有桃花运的,你妈妈想让你讨个娘子,就会早点实现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又摇摇头。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二姐说。
中良在前面走得很快,他“说”,白天姐姐们去上班了,他在家里待着觉得难过,想快点去上班。他还和我们拉钩约定,说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照顾父母和姐姐。
在地铁站,中良和家人跟我们挥手,他点点脑袋,说会记得我们,会再来看我们。
昨天晚上,中良发来微信:家,意思是他们到家了。
他从嘉兴走出去时,才14岁,回到嘉兴,是25年后。他回家的这一路,遇到那么多人的善意,那么多人给了他帮助,都是缘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