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杨新元)浙江有许多古村,富阳的东梓关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因为它与郁达夫的名字连在一起。
1932年11月1日,郁达夫的同名小说《东梓关》发表在《现代》杂志上,东梓关因此进入国人的视野。从那以后,去富阳看一看郁达夫笔下的古村东梓关,就成为许多人心底的愿望。
一个早春的晴朗下午,我和几位文友驱车来到桐洲的渡口。渡口的对岸就是名闻遐迩的东梓关。江水浩荡,水流湍急,远处有几艘小船在江面上行驶,引人遐想。我记得,郁达夫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
我推算,那一年郁达夫36岁。在外面漂泊多年,身染肺病,听从母亲的劝导,到东梓关来找名医许正始(字善元)治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得了肺病就相当于现在得了癌症,是很可怕的事情。但许善元妙手回春。痊愈后,郁达夫就在当年发表了小说《东梓关》,以表达自己对这个古村不同一般的感情。
本来,我们可以坐车到东梓关。因为当年郁达夫是坐着船来的,所以好客的主人也一定要让我们坐船,以体味郁达夫当年的心情。渡船在码头对岸,梢公(小船驾驶员)看到我们一行人,就“突突突”地把船掉头开过来。
上岸后,我们就沿着江边的道路向前走。
东梓关很安静。当我们从江边大道右拐走进村庄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一条古朴静谧的小巷,大大小小的水塘,还有巷子两边一幢一幢的老房子。在这些老房子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许家大院了。
主人告诉我们,东梓关许家是名门望族,源出颖川郡许昌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同许多大家族一样,许家在始迁祖孝子许彧(公元954年-1019年)后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也是起起伏伏。到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是许家的又一个兴盛期。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4年),东梓关人许廷询出生。他生有十子,后人称他为“许十房”。在以后的200多年里,许家人才辈出,《富阳县志》称许十房“家门之盛,为邑中首屈一指”。三房之子许正始,就是为郁达夫治好肺病的名医。他医德高尚,经营“许春和”大药房,半施半卖。对穷苦病人一概不收诊金,在当地名声很好。
许家大院始建于"洪杨之乱”以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老屋临近大塘,前屋建有过道、檐廊。走进大门,就是一口天井。一位老奶奶正在洗衣服,大概是这些年来参观的人多了,对我们视若未见。拾级走进第二道大门,又有一个天井。光线虽然有点暗,但房子门面开阔,雕梁画栋,显示出当年的尊贵和繁华。
“郁达夫当年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养病的,住了一个多月。”主人指着靠右边一间钉着蓝底白字门牌的屋子说。门牌上面写着:东梓乡东梓村,123-5。我想,这个远近闻名的许家大院,也像许许多多的古建筑一样,曾被瓜分、割裂,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住过很多人家。这个5号可能就是其中的一户人家。
门是对开的,推进去,光线幽暗,无物。有一扶梯直通楼上。我们几个人小心翼翼地走上楼,楼板咯吱咯吱作响。室内采光同样不好。也是空旷无物,只有一只破皮箱放在角落边 ,里面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破旧衣物。
我想,我现在站过的地方,也许正是当年郁达夫也站过的;我现在靠着的窗口,当年郁达夫在休息时也肯定靠过。在前后一个多月时间的治疗中,36岁的郁达夫除了在这里看病、吃药,看书、写作、吃饭、睡觉,他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呢?他最喜欢到村里的哪些地方走走看看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如果许家大院的雕梁画栋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遥远的故事。
西下严陵滩,东流第一关。这是人们对东梓关重要地位的描述。
据说,东梓关本来叫作“东指关”,吴越行军,到此暂驻,顺流直下,东去就是富阳山嘴,是一个天然的关险,行人到此,无不东望指关,因而就有了这一个名字。
东梓关原来还有很多名字,比如青草浦,东梓浦等。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东梓浦,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宋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以名。”南宋以降,叫东梓关就逐渐多起来了,一直延续至今。说穿了,东梓关就是古代水上的关隘,是人们过富春下钱塘的一个必经之地。
遥想当年,就因为这一条大江和一个码头,使这个江边的小镇日渐繁华起来。
当然,还有许多人来到东梓关,是因为这里有名医。除了郁达夫当年专门来找治疗肺病的许正始,还有骨伤科的名医张绍富先生,亦是声名远播。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病人和家属,来了就要在镇上找个地方住下来,治伤、养病、吃饭,这也带动了东梓关的旅馆生意和饭店生意。
如今,在这个早春的下午,当我们行走在东梓关的一条条古朴静谧的巷子里时,许家大院、安雅堂、长塘厅、积善堂、许春和大药房,一幢幢遗迹犹存的古民居和老建筑,虽然默默无语,却以自己的古朴和苍桑,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