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40年前的高考生谈高考
那是个人史,也是家庭史、城市史
2018年05月13日 08:12:35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裘晟佳

  浙江在线5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晟佳)“为了给女儿做榜样,我特意去读了博士。结果她的题目我都没做出来,她说爸爸这博士真没用!……”

  这位博士略感心塞的发言,来自昨天下午杭州纯真年代书吧举行的一场新书分享会上现场。他的话音未落,已是笑声一片。

  这道关于“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的难题,是“抛”台上的几位嘉宾的——他们是新书《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的主编祝毅及作者张仁寿、应忠良、岳耀勇、张德强等。

  1977年的高考,吸引了全国两千万考生的考试,是世界考试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最终共有570万名考生走进了高考统考考场。

  40年后高考临近之际,这些毕业于杭州大学77、78级的前辈聚在一起,回望当年的高考经历,并为在座的家长、孩子现场支招。这场分享会,如应忠良所说:“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高考,也是个人家庭的变迁史,一座城市文化的发展史”。

  《120个回望》是一部讲述老杭大1977级和1978级大学生高考故事的回忆录集。他们中间有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经济学教授史晋川、作家王旭烽、书法家任平、诗人王自亮等。在40年的高考考场,他们的人生在这里拐了个弯。

  原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就是1977年乐清县最终被大学录取的86名考生之一。当年,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他与同班的林政伟、郑少华一起,借了林政伟大哥的集体宿舍,三人一起埋头复习了一个多月。

  付出有了回报,最终,用张仁寿自己的话说,三个“其貌不扬,土不拉几”的小伙子,一起考上了大学,就连他们读书的那间宿舍,也成了人尽皆知的“状元楼”。

  张德强是“老三届”,1966年高中毕业一心想参加高考的他,最终到绍兴郊区农村插队,一去就是8年。

  高考那年,他已经结了婚。按规定,年龄偏大者报考须证明有特长,于是当年已经在《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多篇诗作的他,致信省作协并获得一份证明其创作成就的公函,才得以成功报考。

  “高考结束当晚,我妻子临产,生了个儿子,大家都说这是个好兆头——我肯定能考上大学。果然,不久我就收到了杭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同样被改变命运的,还有祝毅和岳耀勇。高考那年,以及在临平工具厂当了两个月电工的祝毅,被从乡下蹬着自行车赶回家的父亲催着报名,一句“听广播了吗?高考恢复了,你必须全力以赴去考大学。”他一直记到今天。而岳耀勇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已经在银行上班,“我从不后悔进了杭大中文系,在那里学得到东西让我非常满足。”

  台上前辈们发自肺腑的高考回忆,也让台下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读者们听完之后颇有感触。

  除了老杭大的校友,现场还来了不少不同年龄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能从几位前辈这里,汲取更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经验。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博士父亲,是一位70后,女儿正在念小学。在众多的提问者中,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封“问题最多的家长”。

  与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样,从周五到周日他一口气为女儿报了五个培训班,尽管他自己都觉得这样有些“变态”,但面对张仁寿在分享中提到的教育应该“合乎人性,顺应自然”,他当场发出了“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的无奈感叹。

  面对家长的纠结,张仁寿建议,“你应该问问小孩,她对哪个真正感兴趣,引导她的兴趣而不是强压,然后周末不妨上一个吧!”

标签: 博士;女儿; 120个回望;考生;前辈;林政;新书 责任编辑: 金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