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曾记载,“浙江,北为诏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巡狩所憩,故有诏息之名也。为浙江出海所经之地。”《祥符图经》上亦载:“御息湖,在仁和县东北十八里、周回五里。” 诏息湖,元末退化成大片湿地;明末清初时,人们顺水而渔,临荡而居,将湿地耕作成菱田,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慢慢集聚形成村落。这便是石桥这片土地的前身。数千年的地理演变,数百年的人文积淀,成就了今天的别样石桥。
从农耕文化中一路走来的石桥,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发展的高潮。现在,一场新的变革又悄然而至:从2017年11月16日,“石桥地区城中村连片改造”开启,涉及石桥、杨家、华丰、永丰四个村2681户的农居房将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腾房和拆除工作。
房子不在了,可那属于石桥人的独特记忆、那积淀下来的悠久历史、风土人情,不能就此湮灭。四村连片改造启动的同时,石桥街道也启动了一项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石桥文化的工作。走访老石桥人,收集与石桥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向石桥地区的居民们征集老物件,让它们记录传承乡愁往事。
上世纪60年代的针线篮和绕线板,那是石桥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以前石桥农村常用的水瓢、旧樟木箱子、老式的铜手炉、铁钉作齿的耙……这些都被石桥街道当做宝贝一样收藏了起来。
截至目前,石桥已收集老物件近两百件。这些老物件中,有一个下头为棍状、上头是一个方框造型的木制小物件,木框框上还缠绕着一段细绳,让四十岁以上的石桥人特别感慨。它叫秧绳线。
原来,以前种田,要人工手动插秧苗,怎么让秧苗插得整齐有序呢?秧绳线就起到这个作用,把下端的棍子插入田里,线一拉,这标尺就出来了,沿着这根线一路往下插过去,秧苗就能插得整整齐齐。
一件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物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铭刻着摇曳无言的岁月记忆。它是石桥人智慧和汗水的见证者,让石桥人时过境迁之后,仍能够寻找到独属于石桥的过去,并更好地去打量石桥的未来。
一张床、一对叠柜、一张三斗桌、一张八仙桌、一座脸盆架、一把电风扇还有一台缝纫机……有居民一口气捐了十多件老物件。那张古床,最为特别,是他父亲结婚时购置的婚床,距今大概已有90年的时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张精美的床多次被街坊邻居借走,作为婚床来使用,可见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有人说,老物件是老底子石桥人情感的寄托。不见得多珍贵、多独特,但因为融入了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所以根植在每一位石桥人的乡愁情思里面,承载着诉不尽的人情冷暖。
未来,石桥街道会将这些老物件好好整理,并向大众展出,以期记录历史,留住乡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