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音乐的效应更是人文关怀的力量
张心怡在ICU为病人弹奏琵琶曲。
张心怡
昨天是华宁住进ICU的第20天,生命体征已稳定下来。华宁躺在病床上笑着告诉记者,有了匹配的心脏供体她就能活下去,在此之前,她一定会配合医生好好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比起早些时候的绝望、气馁,眼前的华宁精神和气色都不错,如果不是身上的插管和略吃力的交谈,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危重症病人。没有人能想到,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的是一首琵琶曲,是ICU的90后女医生张心怡在病房里专门为她弹奏的。
她,44岁
患心脏病20多年
心脏的“警钟”去年敲响
做了手术但效果不理想
华宁今年44岁,杭州人,22年前就被诊断患有“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她很早就知道,患了这个病就等于随时可能死亡。
从确定诊断起,华宁的生活就变得如履薄冰。好在命运给了她一个完美的家庭,在身体条件非常受限的情况下,1997年和2005年,华宁和先生先后迎来两个儿子。
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华宁也在担心,生怕心脏哪一天就“罢工”了。但这个心脏的“警钟”还是敲响了:一年前,华宁开始胸闷气喘、行动吃力,她知道考验正式开始了。在杭州的一家医院,华宁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的非手术方法,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它只是切除了肥厚部分,并没有从根本上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浙医二院ICU主任黄曼介绍。
又一次休克后十几天才清醒
她悲观恐惧总做噩梦
术后的8个月里,华宁因为越发严重的胸闷、气急,几乎都在家里的床上静养,很少出门,更少活动,然而这并没有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华宁告诉记者,她上一次关于时间的记忆停留在5月8日,因为又一次心源性休克,再次清醒已是十几天后了。
“送到医院时她的情况很差,心功能衰竭,血压很低,各个脏器功能也都面临衰竭,我们启动了ECMO(体外心肺循环)应急小组。在上了ECMO十几天后,她的身体情况好了很多,然而精神上却很受折磨。”在ICU工作多年的黄曼很了解病人们的特点,她清楚,恐惧、绝望是在这里的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刚苏醒恢复意识的时候,华宁完全无法接受自己身上布满的插管。醒着的时候她悲观地表示看不到未来,总在谈论死亡,睡着的时候也是噩梦不断。”
她,27岁
去年刚参加工作
从小学琵琶
工作之余
还在医院组了个乐队
黄曼的ICU团队藏着不少“人才”。2017年入院的新员工张心怡今年27岁,留着娃娃头,一副大学生的模样。张心怡8岁开始学习琵琶,十几年前就通过了专业10级,虽然后来没有继续走这条路,但她至今仍深爱这个乐器。每天,除了忙碌的医疗抢救工作,休息的时候,张心怡总是会抽出一点时间练习,ICU的办公室、示教室都成了她空闲时练习琵琶的地方。她甚至和另一名会吹陶笛的男医生陈一冰组成了一个古典乐器乐队,叫“心冰乐”。
ICU病房的音乐会让患者变了
ICU的医生会弹奏琵琶? 患者请求:能不能为我弹一曲
上周五,躺在病床上的华宁隐约听到飘扬的琵琶曲声,在监控仪器嘀嘀声永远此起彼伏的ICU,这样的旋律太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询问后得知,弹奏琵琶的就是ICU的医生。
能不能请这位医生到自己的病房弹奏?华宁有了这样一个小心愿。她对黄曼提出这个请求,没想到获得了爽快的答应。“我问心怡能否为一个患者弹奏一首曲子,我们俩还商量,乐曲旋律要选欢快些的,能让病人情绪好起来的。”黄曼说。
从小到大,张心怡常常登台演出,给别人弹奏对她来说不是难事儿,但她从没想过,她会在ICU里为一个重症病人独奏。5月25日下午4点,张心怡抱着琵琶来到了黄曼住的ICU单间。
“当时没想太多,我弹了一曲《六幺》。《六幺》又名《绿腰》《乐世》,是唐代有名的曲目,主要表现大唐的繁华盛世。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一句‘初为霓裳后六幺’。我觉得,这首曲子整体比较积极向上,旋律恢宏激昂,正好适合鼓励这名重症病人。”谈起音乐,张心怡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这首曲子她已练了一个多月了。
一首琵琶曲让病人“活”了过来 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
对于这场专为自己举办的“音乐会”,华宁也格外看重。在得知具体演奏时间后,就像要到大剧院听音乐会一样,当天,华宁也早早让护士帮忙梳好头发,理好衣服,戴上眼镜,仪式感十足。在张心怡弹奏的4分钟里,华宁很安静地欣赏,听到精彩的地方,还连连竖大拇指点赞。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美的音乐。
此后的几天,华宁的状态发生了极大变化,连黄曼主任都很惊讶,说想不到音乐竟然能带给病人这么大的能量。
“这几天,华宁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起来。”黄曼说,华宁白天配合治疗,晚上好好睡觉,整个人的状态好极了。
“医生们都没放弃我,我又有什么理由轻易言弃”
而提起上周的琵琶弹奏,病床上的华宁依然激动不已。“ICU不是只有冰冷的仪器,更多的是医生们用心的照顾。医生们都没放弃我,在拼命救治我,我又有什么理由轻易言弃。”
张心怡也很有感触。她说:“从小到大我在台上台下弹奏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但这一次的听众最特别。我没想到自己只是弹奏了一首曲子,但对病人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黄曼主任这个细心的安排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除了救治,人文关怀的力量有多大。”
在浙医二院ICU患者家属谈话室的墙上,有这样一个醒目的标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爱的艺术”。“医者仁心”描述的大概就是这样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