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水”、“小树枝”、“恰特草”、“咔哇潮饮”、“咔哇水”、
“小金丝”、“小金瓶”、“梦幻草”、“三口鲍”……
“G水”、“小树枝”、“恰特草”(俗称阿拉伯茶)、“咔哇潮饮”、“咔哇水”、“小金丝”、“小金瓶”、“梦幻草”、“三口鲍”……昨天,浙江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17年全省毒情形势,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800多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76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300多公斤。新型毒品以各种面目伪装出现。会上,还公布了近期破获的毒品大案,都和新型毒品有关,毒贩还都是吸毒的。
杭州“毒友圈”的红人 栽了!
今年3月初,汪某离开呆了两年多的杭州。
她对一切风吹草动都很敏感,前几天,她发现自己住的小区有陌生人来过,她打算回老家躲躲。
一个星期后,杭州下城警方在湖北咸宁抓到了她。
早从去年11月开始,杭州市公安局下城区分局禁毒大队已在调查他们了。
去年11月,警方捞到一条线索,“老陈”成了杭州“毒友圈”的红人了,很多人都跟他拿货。
对这个“老陈”,杭州下城区公安局禁毒大队蒋大队长不陌生,他是资深瘾君子,个不高头发不多,整天游荡。
但按老陈的人脉,他不可能有这样的货源渠道。
经过调查,民警发现他的货,就来自汪某。
警方费了不少劲查清了中间脉络,这张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层层加了价码,到吸毒者手上,一克冰毒竟卖出1000多元的高价。
汪某从上家那以150元一克的价格进来,转手卖给老陈三四百元,老陈再批发给下面的分销商,一克加价到五六百元,分销商再加价……
汪某自己也吸毒,随着年纪大了,改行贩毒了,她还招来几个“冰妹”,在“吸毒圈”里算有点名气。她仗着自己混过娱乐场,有些人脉,以此招揽生意,又组织卖淫又做毒品生意,即便开出“一个晚上5000多元”的高价,那些买单的人还是不少。
从警方抓获的150多个吸贩毒人员中,年龄在20-40岁之间,其中以男性为多,女性集中在20-30岁之间,“都很年轻”。而被查获的吸毒人员中,还有白领,有来自金融公司、房地产、建筑公司等的男性职员。
龙泉小有名气的“猖猪” 手机里藏着什么秘密
这是龙泉市公安局禁毒大队曾大队长第三次见到项某了。
项某,龙泉本地人,身高1米8,绰号“猖猪”(龙泉方言,意思是形容这个人块头大人又凶),曾在龙泉一带混社会,因为出手狠,在当地名气很大。
20多年前,他曾因打架被抓,当时曾大队长正好在看守所,和他打过照面。
2000年初,出狱后的项某只身来到温州闯荡,很快,他就收了一批“小弟”,并充当起皮革厂老板的“保镖”,每天出入高档场所,消费挥霍,“风光”一时,但好景不长,因为打架,他又进了看守所,曾大队长又见到了他。
这次,曾大队长盯上他,是因为他贩毒。
去年8月30日,禁毒大队民警上门尿检,“他手上一直拿着手机,看上去很紧张”,民警说。
手机里到底藏有什么?经过调查,警方掀开了一张贩毒网络,涉及杭州、衢州、丽水,还有外省如上海等地。原来这个“猖猪”从帮人代购毒品赚取差价,渐渐地成了龙泉吸毒人员中有名的毒品“总代理”,短短半年里,他代购了100多次。
警方还抓获了项某的上家。
早年在温州混的时候,他学会了吸毒,第二次出来后回到龙泉,还是混这个圈子,他先后被警方发现多次吸毒,但因为有身体疾病没有送去强制隔离戒毒。
没钱吸毒,他也有损招,如果听到有人私底下交易,他就半路拦截“黑吃黑”,听说毒友手上有货,如果不分点给他,他就威胁毒友要去举报,他拦下货后,再加价卖给别人。
毒品案件中,项某这样的属于“零包贩毒”,不算大毒枭,但他们这样的,是办案民警最头疼的,因为这样的毒品圈的小毒贩,往往是较多的。
“我们转变办案思路,追根溯源,想办法查清他们以前和现在的贩毒情况”,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有关人士说。
2017年新发现的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90%以上。
滥用毒品种类主要包括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和冰毒(甲基苯丙胺)、麻古(冰毒片剂)、K粉(氯胺酮)等合成类毒品,阿片类、合成类毒品滥用人数分别占现有吸毒人员总数的23%和77%。
现有吸毒人员总量仍然较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现有吸毒人员9.8万人(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死亡和离境人员数),同比增长1.9%。其中,男性8.3万人,占85%,女性1.5万人,占15%;35岁以下(含35岁)5.4万人,占55%;36岁到59岁4.4万人,占44.6%;60岁以上占0.4%。
利用互联网从事毒品犯罪有所增多。一些毒品犯罪分子依托互联网或手机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毒品勾连、交易,有的跨省异地组织指挥毒品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毒资往来,非接触式毒品交易逐年增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