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新建文化礼堂 唤醒老底子记忆
美丽乡村整治“整”出了忠孝耕读好家风
2018年06月20日 08:27:3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方琳燕 许洪玲

  记者 李忠 摄

  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过去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论居住环境,房前屋后违建遍地,各种配套不完善;论经济实力,在双浦镇算倒数的。就连最引以为豪的老底子文化,也堙没在乡野。

  然而,一年多前一场乡村整治,使下杨村环境发生了蝶变。

  从空中俯瞰,荷叶状的下杨村四面水系环绕,白墙黛瓦的现代农居排列有序,各种不知名的鲜花开得正艳,好似一个世外桃源。

  不止于此,环境变美的下杨村,即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唤醒“老底子”记忆。

  美丽乡村整治,挖到十几件宝贝

  下杨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

  村子的西面,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这条溪流大有来头,过去叫领旨漕。”下杨村主任张志达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说,古时候,官员手捧皇上的圣旨乘船而来,就在这领旨漕边上的岸,下杨村的族长率领全村百姓在此跪迎圣旨。

  过去,沿着领旨漕步入村内,还有一座下杨村牌楼,牌楼上船形的帽盖下竖排着“圣旨”两字,从领旨漕开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直接跪行到牌楼下。

  只不过,40多年前,这座气派的牌楼被毁。

  意外的是,去年美丽乡村整治,牌楼的一些碎片重现天日。

  在牌楼的东面,下杨村书院故址上,挖出了十几块大小不一的大石条,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其中一块残缺的石牌上,精雕细刻着一位头戴蓑笠、正在垂钓的老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还有一块石碑刻写着浙江都督、巡抚、布政使和杭州知府的大名,石碑的反面刻写着钱塘县知县和教谕的名字,石碑上落款的时间是嘉庆一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07年。

  村里88岁的陈荣生从小在下杨村长大,孩提时代在牌楼下玩耍,对大台门、高高的牌楼和书院中的梅花记忆极深。

  老人说,这些石条就是当年的下杨村牌楼上的石条。他记忆中的下杨村牌楼,有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和檐顶五个部分组成,底座上还有云腿。这次挖出的碎片中,就有一只残缺的云腿,还有部分断了的立柱。

  据老人们讲,历史上下杨村有一户姓沈的人家,男主人暴病去世,沈家媳妇含辛茹苦带大了唯一的儿子。后来儿子中了举人、中了进士,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沈家媳妇的事迹被皇上知道了,朝廷专门下了旌表,拨专款建造这座贞节牌楼。

  此外,村西面的攀桂桥下,还挖出了两块大石条,上面还依稀可见“蟾宫折桂”、“道光十六年”等字样。

  建成文化礼堂,留住老底子记忆

  据介绍,这些石柱挖出来后,好几拨文物专家现场勘查过,要求村里好好保管传承。

  张志达说,在领旨漕的东面,一座江南水乡韵味的乡村文化礼堂已经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设计,预计国庆节前夕启用。”

  据介绍,下杨村文化礼堂,将重点围绕“忠孝传世流芳华,书香立家满庭芳”,做好忠孝和耕读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这些挖出来的十几件“宝贝”都将陈列在文化礼堂内。此外,还将从村民手中征集一些老物件放到文化礼堂。比如,一件写有“连德”两字的蓑衣,如果它的主人活到现在,连德老人的年龄大概有120岁了。此外,还从村民马建荣家征集到一辆近百年历史的风车。

  张志达说:“我们希望文化礼堂的建成,在给村民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也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村史文化。”

  此外,下杨村还打造了一条文化步行街,300多米长,路边是古色古香的店铺。村子西面,一幢两层的老旧厂房正在改造,有意打造成为一座有味道的文创园区。

  于下杨村村民而言,家门口的这一切变化,都将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标签: 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62030542326004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