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玉琮王上的神像 他用比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2018年06月28日 07:21:1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玉琮王上的神像

  浙江在线6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这几天,重开的良渚博物院迎来了一波又一波观众,馆里的文创商店也在紧急补货中,而“带货王”无疑就是良渚神像了。

  这只大眼睛长獠牙的神人兽面像,但凡被印在环保袋、T恤或杯子上,就一定变成了抢手货。

  而这幅线绘图的底稿,出自一个人的笔下——方向明,良渚出土玉器的唯一线绘者、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

  如果经常看钱报的读者,应该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30年,几乎挖遍了浙江新石器时代不同类型的遗址。他不光是考古专家,还是考古画家。

  最近,方向明终于把自己20多年画良渚玉器的线绘图集结成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6月29日上午,新书《良渚玉器线绘》将在良渚博物院首发。当晚7点,方向明将做客钱报读书会,带来一场图文并茂的分享《行云——良渚古玉的线条之美》。

  肉眼看不清的精细微雕

  他用0.1毫米的针管笔描了下来

  书的封面有两种颜色,白和绿。这种绿,也代表良渚玉器的颜色。

  你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良渚玉器,不都是白花花的吗?

  “良渚玉本来就是绿色的,现在看到的白色,是因为它们受沁了。”方向明说,绿是中国玉器一以贯之的主色调。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玉器,兴隆洼玉器,距今8000多年,就是这种绿色。

  而良渚文化的兄弟姐妹——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大家的玉器,也都是绿色的。“中国人对于色彩的爱好,一以贯之。和田玉兴起后,颜色发生了大变化,可能跟战国后阴阳五行、五色有关,但主流的色彩旨趣,一直没变。”

  这本书中收录了200多件良渚玉器的线绘图,以反山、瑶山两地出土的主要玉器为主。

  很多人会问,玉器看高清照片、局部细节图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看线绘图?

  “考古线描图最根本的,就是能够非常精确地表示一件器物的外形和结构,照片没法表现结构。”

  就拿反山王陵最高等级12号墓出土的豪华权杖来举例。它其中的两个组成部分镦和瑁,上面的复杂纹样,以及外形和结构,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照片也无法全面呈现。

  再来看方向明的图,单单是上面的螺旋纹样,线条构成比照片更清晰,更有视觉冲击力。

  这一组,他画了3天。

  怎么画的?硬画。他说。

  方向明没有学过美术,但喜欢,画得勤。他念中山大学时,就有考古线绘课。只是现在,线绘课在很多大学考古学课程中被省略了。

  画图那么多年,他觉得最难画的,就是拿针管笔画螺旋线。“画螺旋线的时候,不能够重叠,所以手不能抖。而不少螺旋,你看着是一根线,其实它是互旋的,两根线组成的,很费劲。”

  还要特别说一下画图神器,0.1毫米细的德国针管笔。0.1毫米的笔尖什么概念?比头发丝还细。

  但实际上,5000年前良渚人的刀工和眼力,比我们更好。1毫米内,良渚人又刻画了3到5条线。而方向明只有靠一笔笔手绘,才能做到这种程度。

  琮王上的八个神像

  他描得纤毫不差

  把手绘功力,发挥到极致的,是方向明把良渚玉琮王,直槽内上下刻的8个神人兽面像,都画全了。关键是,每个神像只有火柴盒大小,相当于微雕。

  新书里,美编特地为其中4个神像做了折页,模拟神像在玉琮上出现的顺序,还用“高温烫压”,把神像“烫”在了彩烙纸上。

  2001年,方向明画了琮王上的第一个神像。

  画玉器,要闭关。

  方向明的老师、考古专家王明达按器物分类,一车车运过来,画完一批再换一批。

  “玉璧,运了一车来,玉琮,运了一车来,高潮,就是琮王。我很紧张,房间专门装了空调,”平时画一般的玉器,方向明是不戴手套的,“带着手套根本没法画。因为开着空调,手直接触摸玉器,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但画琮王,方向明不敢不戴手套。平时一个礼拜只来几次的王老师,在方向明画琮王时,天天来“监督”。

  琮王给方向明的时间很短,他现在想来有些遗憾,“把主要轮廓都描了,细部没办法描,到最后,自己也有点疲惫了。”

  但在我们看来,这8个神像的手绘图,纤毫不差。

  良渚反山、瑶山两地总出土玉器有1800多件(组),全部都由方向明画。比如瑶山遗址出土的一串珠子,200多颗,每画一颗,都要重新测量。

  “刚开始画的时候,像我这样爱动的人哦(运动健将,长跑高手),要花不少力气尽量让心静下来……”方向明笑着说,“反山玉器整理完后的一年里,我几乎没再写过关于良渚的文章,”他跟朋友和同事开玩笑说,不要在我面前谈玉器哦,翻脸了。

  记者算了下,如果按单件计算,光两个遗址,他就画了逾6000件玉器。如果把反山、瑶山、庙前、毘山、小兜里等遗址算上,以及“友情赞助”杭州市考古所的五代康陵、老虎洞南宋官窑等遗址,方向明这20年画过的器物总数,有好几万件。

  考古工作,讲究透物见人,而方向明的绘图,是另一种透物见人——考古人的细致、耐心、孤独,也是考古这项事业独有的品质。

  “自虐”式画法的背后

  是考古人的孤独、细致与耐心

  我问,如此“自虐”式画法,快乐是什么?

  “它的线条非常漂亮,画的时候就是一种快乐。”方向明说,“很多图像的含义,一下子可能无法解读,但在画图中,得到了解决。”

  画琮王还有一个“续集”。

  他画着画着发现,其中一个面的神像,怎么多了一根手指头?因为“基本款”神像,都是5根手指头的。

  接着,他又发现,刻了6个手指头的,不光是一个面,还有两个面。他继续画,又发现另一面神像,嘴吻部分的轮廓线条,很凌乱。

  种种不常规的迹象和线索,让他马上想到一个问题,也是良渚文化研究中,始终有争议的问题:一件玉器,一件琮,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刻的?还是说,有多人参与?墓主人,是否也是琢玉者?是否有多个人参与了这场王的葬礼,为什么?

  这些问题,只有亲手作画,才会一个个跳出来,“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我们认定身份的突破口。这对重新研究良渚社会组织和形态就很有帮助。玉器的文章,大有可为。”

  服务区

  《行云——良渚古玉的线条之美》钱报读书会

  时间:6月29日晚7点

  地址:黄龙万科中心星商汇客厅(黄龙万科中心G座对面,工专路与文三路交叉口西南150米)

标签: 神像;良渚;玉器;玉琮;考古;微雕;良渚博物院;绘图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6282928421101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