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尧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温文儒雅的大家闺秀,大唐盛世的安逸生活,城市记忆里的儿时味道……近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举行的一场木雕艺术精品展十分吸睛。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人,吴尧辉带来了63件乐清黄杨木雕作品,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吴尧辉的作品类型、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同时也映射出他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通过雕刻,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事物和情感的理解。”正是带着这种感知,吴尧辉将雕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用木雕诉说生活点滴
对于木雕的热爱,吴尧辉说似乎可以从儿时说起。1964年出生于乐清的他,幼时就酷爱绘画、书法,对工艺美术也充满兴趣。读初中时家里没有雕刻刀,吴尧辉将钢锯板折断磨成刀片,“慢慢雕刻,自己不断地摸索。”19岁起,他跟随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金顺学习黄杨木雕艺术,期间还深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的栽培。
吴尧辉喜欢雕木刻石,因此他给自己取艺名为“木石”。在从事黄杨木雕的近40个年头里,他潜心学习探索、研究技法,创作出数百件作品,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刀笔艺路上不懈探求、拓展思路。作为新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尧辉的作品造型严谨、线条简练,在突出传统技艺的同时又具当代雕塑的韵味。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出色,形态各异,婀娜多姿。
在他的创作中,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是写实的传统。正是写实的传统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也使他在此基础上师古不泥,走出了一条独属自己的新路子。在全面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和人体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他将西方油画和雕塑艺术对光影透视关系的强调完美地植入传统技艺,准确把握和完美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同时注重细节,把乐清黄杨木雕的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
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大唐盛世》系列组雕作品,吴尧辉花了五年时间完成。“踏春”“蹴鞠”“马球”“市井”等7组作品,每组雕刻长度均为两米多。对于唐代文化发展时期的情景再现,吴尧辉说,“我一直在尝试对于唐代画作的创作,让自己的创作更能与当时的社会接轨、接近时代风格。”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有从古画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的《赏乐》,根据唐代顾闳中画本《韩熙载夜宴》,通过临摹古人在绘画中用线的表现方法来阐述时代背景,将木雕人物神态的各异,身体线条的遒劲流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尧辉认为创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一直在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以木雕形式呈现出的老底子的味道——《城市老记忆》系列耐人寻味。“量身裁衣”“甜蜜童心”“一炮走红”“走街串巷”……从这些场景式的生活状态中,观者可以一目了然看出人们的生活,勾起他们的回忆。
以传承续写艺术新篇
黄杨木雕从开始到制作完成,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设计、泥塑、打坯、修光、打砂、修细、上漆、包装等,每一步都不得马虎。“构图造型很重要,根据不同的木头来雕刻,最初的构思先把大形设计好才去雕刻。”每每谈起木雕,吴尧辉眼里总是放光,“型和神韵都是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体验是最好不过的。”在妻子眼里,吴尧辉对于木雕的感情不仅仅是热爱,更是一种痴迷:白天处理公司事务,晚上常常创作到夜深,“夜里安静,更专注于创作。”
吴尧辉说,“木雕是一件小型的雕塑,它以线塑形。从单件人物作品来说,无论是大形还是神态,都要从四个角度来定型,这和浮雕是有区别的。”为了使对人体的把握与刻画越来越精准到位,吴尧辉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近几年来,他勤于健身,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广交朋友,相互学习研究肌肉的走向与变化,并将其结合运用在雕塑创作之中。
“随着时间的久远,黄杨木雕的特点也越发显现:在雕刻最初木头是浅黄色的,逐渐深入之后颜色越发偏红,越来越古朴,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黑点出现。”吴尧辉不用有颜色的漆去掩盖,而是保留黄杨木的原始自然状态。
创作之余,吴尧辉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对外交流。多次受国家文化部邀请,出访日本、法国、土耳其、尼泊尔等国家,进行木雕艺术创作表演。37年里,吴尧辉带了100多位徒弟,他常教导他们要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学习,深入领悟、用心思考。“艺术最终表现的不是刀法、技法这么简单,而是文化内涵。”吴尧辉感慨地说,“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创新,木雕就会失去生命力。创新很难,一句话根本说不明白,艺术的创新不仅仅是学习雕刻的技巧,还要学习很多其他技能,像是绘画,塑型这样的手上功夫。当今工艺美术最最缺乏的还是文化内涵。”
“如今的传承也不像以往那么保守,只要有人有心学这门手艺,我们都会去帮助他们。做艺术,切记不能急功近利。”吴尧辉说:“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乐清黄杨木雕历久弥新,愈加散发迷人魅力。我将继续担当起‘乐清黄杨木雕传承人’这一关键角色,以‘艺’为魂,不遗余力,续写黄杨木雕艺术的崭新篇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