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十八位浙大学生的云南景东深山之行
2018年07月19日 11:03:43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胡信昌

  哀牢山生态站合照 摄影 朱昀朗

  支教照片 摄影 朱昀朗

  一天给111位学生上了12节课

  还想把当地核桃卖到网上去

  每年暑假,全国各高校学生都会奔赴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1日至7月11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18位学生,远赴云南景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与农村精准扶贫有关。在云南的10天,同学们说,看到了很多校园里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收获非常大。

  这两天,他们正在忙着整理资料,准备为当地核桃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出谋划策。同学们还计划在浙大发起众筹,邀请景东县的小朋友,来浙大参观,看看外面的世界。

  18人自发成团

  昨天,社会实践队队长俞佳波说,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属于滇西。这是浙大对口援建的贫困地区,长期有浙大学生在那边支教。但浙大国际联合学院的同学,还没有去过景东当地。“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提出来去景东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之后,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在学院微信群里,有20多位同学自费报名参加去景东的暑期社会实践。最后,我们根据宣传、后勤、策划、外联四部分内容的需要,组成了一支18人的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包含了生物医学、电气、计算机、机械工程四个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位瑞士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

  俞佳波说:“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是想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到景东县的百姓。这是我们最朴素的想法。”

  哀牢山生态站,一个人的坚守

  进入景东,第一站是哀牢山生态站。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走访哀牢山生态站,是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为了解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7月5日,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18人,踏上了前往哀牢山生态站的路。车子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同学们到达一所上世纪90年代建筑风格的矮房前。目前唯一一位驻扎在生态站的研究员温韩东已经早早沏好了茶等待着,一瞧见同学们,便热情地出门迎接。

  队长俞佳波说,哀牢山生态站设施齐全,但一个人坚守在那边,真的非常不容易。大家都为这种为科研献身的精神点赞。

  哀牢山生态保护区作为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性、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都具有极高的生态与生物学价值。也正因如此,1981年,中科院吴征镒院士和朱彦丞教授选择在这里创建亚热带生态研究站。自创建以来,这个位于哀牢山山腰上的生态站,已经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荷兰等2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站科研考察。

  温韩东介绍,最初建站时生态站的条件极其艰苦,甚至通不了水电。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维持生态站的运行,需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到景东县城,担挑肩扛地将物资运上哀牢山。在这30多年的风雨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筚路蓝缕,在这片安静的原始森林里潜心研究,将哀牢山生态站逐渐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科研站点,目前水、电、通信网全通,基础设施完善。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监测,为生态站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科研人员。

  同学们跟随温韩东进入哀牢山生态保护区进行实地学习考察。上山的路陡且滑,大家只能一个一个紧随着前进。途中,温韩东为大家耐心地讲解植物科属、地质气象观测设备仪器的原理、用途及基础生态学知识,带领同学们在原始森林里上了一节野外生态课。队员龚怡如说,“在山内的实地考察中,前辈循循善诱,让我们自行提问,考验我们的主动性和观察力。作为生物医学的学生,我对植物学和生态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彝族打歌和羊皮舞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安定乡青云村。在这个小山村,同学们观看了彝族打歌、羊皮舞、大帮腔和刺绣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同学还试着学习彝族打歌和羊皮舞,零距离地了解青云村彝族文化。两位留学生更是沉浸在这种特色的民族文化中。

  队员王桦说,青云村村民对自身文化非常具有认同感,全身心沉浸其中,非常开心地在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他们的彝族打歌、羊皮舞、大帮腔都是非常具有震撼力、非常夺人目光的表演。“我看了觉得非常有感触,不过,他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却十分缓慢,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到位的原因。我们后期想通过努力,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

  几位同学都说,在云南农村,看到了当地贫困落后的地方,比如,村民们缺乏养殖场所,将鸡和猪等养在自己的房子里,常常是一楼或地下室养殖牲畜,楼上住人;很多人本身家庭条件不好,还是喜欢抽烟喝酒……这些情况让同学们感到震撼,觉得扶贫任务非常艰巨。

  为小学生上了12节课

  实践队的同学说,最开心的一天是7月9日。这一天,18人一早到普洱市景东县锦屏镇新民村完全小学,进行一天的支教。

  18位浙江大学学生一早来到学校,并受邀参与升旗仪式。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精彩生动的课程。他们给新民完小的孩子们准备了12节课程,包含美术、手工、生物、天文、英语、人文、体育等。

  俞佳波说,小学一共111位学生,孩子们看到我们都很热情。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错,但在教育资源上相对匮乏,学校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学校的课外书籍较少,孩子们大多没有课外读本来增添想象力和拓宽眼界,更缺乏优秀中外名著的熏陶。改变这些情况的根本方法,就是让乡村的孩子不仅在物质上得到支持,更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他们决定今后长期与新民完小结对,依靠浙大的资源,促进新民完小乃至景东当地教育产业的发展。“仅仅一次支教肯定是不够的,同学们都希望与当地小学建立长久联系,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

  还想把当地核桃卖到网上去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很多同学收获满满。队员俞承廷说,“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在祖国的另一片土地,在扶贫一线的实践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社会、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实践结束后,这段时间,很多同学忙着整理资料。俞承廷介绍,他们打算帮助新民村的核桃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新民村里种了很多核桃,还有一棵非常大的核桃树,已有500年树龄,但因为交通不便,当地的核桃一直滞销。

  “这次我们在村里,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察看了村里的很多核桃树,并且从农业局收集了核桃的亩产、数量、品种、质检结果等数据,发现当地核桃产业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营销。接下来,我们打算设计专门的方案,利用互联网,帮助村里人卖核桃,打算撰写新民村500年核桃树的文案,设计创意宣传语,在互联网上和江浙沪宣传销售新民村精品核桃,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今年8月,实践队员们还计划在学校发起众筹,邀请一批景东县的小朋友,到浙大来参观,让这些山里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此外,同学们还在起草一份英文版调研报告,主题是景东县安定镇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京东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当地文化名片。

标签: 牢山;生态站;社会实践;核桃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