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区上下聚焦“五大余杭”建设和“一三五”工作部署,紧盯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变化挑战,狠抓“三年活动”落实,全力打好“五场硬仗”,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发展高质量、速度高增长”态势,实现生产总值880.72亿元,增长12.0%,增幅高于全国(6.8%)、全省(7.6%)、全市(7.6%)水平,连续10个季度保持在12%以上,生产总值增速、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等指标位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多数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半年红。
日前,区发改局发布《上半年全区经济形势分析》,为我们深度解读余杭半年度经济“成绩单”。
1、运行更稳,产业端协调发展,需求侧积极因素加快积累
1、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02.28亿元,增长9.3%,增幅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33个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3个行业增速超过10%。工业用电量24.88亿千瓦时,增长10.6%。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17亿元、105.7亿元,分别增长13%、11.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2%和52.2%。百强企业实现增加值110.49亿元,增长14.5%,高于规模工业平均5.2个百分点。加快“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预计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0.2%。59家企业入选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上云企业累计达7245家。
2、现代服务业继续领跑。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68.98亿元,增长14.7%,快于GDP增速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32.6:64.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信息软件业实现营业务收入1641.03亿元,增长37.1%。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10.1%,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旅游业稳中趋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40.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6%与16.2%。
3、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25.33亿元,增长2.3%,增幅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农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30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4.9亿元,增长23%;实现农产品网络交易额4.1亿元,增长22%。
4、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05亿元,增长7.6%,增幅较一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1.15亿元、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38.29亿元、民间投资298.34亿元、交通投资27.86亿元,分别增长68.7%、16.1%、4.3%、4.8%。从重大项目看,“152”省市县长工程、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1个省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11亿元;51个市重点实施项目,已开工47个,开工率为92.2%;完成投资68.2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5.2%。
5、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60亿元,增长11.2%,增速快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75亿元,增长9.3%。网络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共实现网上零售额30.41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高于社零13.4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相关商品增势较好,金银珠宝类增长26.9%,服装类增长39.8%。
6、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实现外贸出口191.4亿元,同比增长9.4%。从出口主体看,民营生产企业实现出口125.19亿元,增长12.5%,占比达到65.4%,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从出口产品看,实现机电产品出口77.74亿元,增长10.5%;高新产品出口18.69亿元,增长13.0%,合计占全部出口比重的50.4%。从出口市场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64.26亿元,增长15.3%,占全部出口比重为33.6%,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
2、动能更强,创新驱动不断加速,新经济、新动能、新企业发展态势向好
1、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推进科技创新“523”计划,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现信息经济增加值474.01亿元,增长20.9%,占GDP比重达到53.8%,总量位居全市首位。332家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单位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剔除重复)1711.41亿元,增长34.1%,其中信息软件、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分别增长34.9%、36%、23.6%、23.7%、16.5%。以天猫技术、淘宝(中国)软件、菜鸟供应链等为代表的重点骨干信息软件业企业对全区信息经济产业贡献最为明显。
2、科技创新不断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99亿元,增长1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8%,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42.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全区实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9159件和5618件,均位列全省区县(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05件和439件,同比分别增长80.1%和25.9%。
3、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大力实施“双倍增”和“全覆盖”计划,第一批新申报155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79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新增数居全市第一,新认定区级研发中心206家。全面落实“凤凰行动计划”,天地数码A股首发上市,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2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累计达到63家;区域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283家,上市培育企业48家。新增股改企业5家,累计达到156家。微光电子、铁流股份分别实施并购重组,涉及金额达到3.57亿元。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新设内资企业9710户,增长37.2%,其中私营企业8942户,增长31.8%。开展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出台“独角兽十条”新政,全国首个独角兽企业园奠基暨孵化园正式开园,全区拥有“独角兽”企业5家,准独角兽企业逾20家。
4、主平台双创活力不断凸显。未来科技城核心区技工贸总收入和税收分别达到2032.55亿元和2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9%和32.7%。梦想小镇累计集聚创业项目1519个(新增239个)、创业人才13900名(新增1500名)。人工智能小镇吸引阿里-浙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等17个高端研发机构及230余个创新项目入驻。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进入全国开发区百强行列,贝达药业、运达风电分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春风动力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临平新城艺尚小镇累计引进国内外顶尖设计师24名(新增15名),创新型服装区域总部31家(新增8家)、跨界融合平台18家(新增5家),着力打造全省时尚产业制高点。良渚新城梦栖小镇集聚设计产业项目370个(新增18个),引进设计人才2550名(新增350名)。阿里巴巴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3、质效更优,财政、企业、居民三大收入增势较好,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400.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5.79亿元,分别增长34.3%、30.3%。从主要税种看,个人所得税完成65.02亿元,增长26.3%,企业所得税完成150.38亿元,增长59.1%,改征增值税入库79.95亿元,增长16.7%,增值税入库48.58亿元,增长39.3%。从行业来看,除房地产业外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入库税收233.48亿元,增长25.2%,房地产业入库税收78.17亿元,增长59.0%,工业企业入库税收60.84亿元,增长30.1%。
2、企业效益保持稳定。全区1142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8.31亿元,增长17.3%;实现利税总额570.99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58.4亿元,增长30.1%。
3、民生保障稳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304元和20348元,分别增长8.3%和9.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58:1,处于全省全市领先水平。围绕幸福余杭建设,举办“政府开放日”、首届余杭“百姓日”和全民公益日活动,深化落实“10+X”惠民新政,出台“富村惠农”双十条和“三个不让”救助帮扶新政,着力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扎实推进与台江、天柱、咸丰等地的结对帮扶,深化山海协作、区县协作,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六大西进”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围绕公共服务补短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八项重点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119.21亿元,增长25.4%;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65万人,较去年同期净增7.11万人;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0.81万人,较去年同期净增11.7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54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3%,控制在3.2%的年度目标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2%,涨幅比一季度缩小0.1个百分点。
4、环境更好,改革红利释放、人才正向流入、营商环境优化
1、“双招双引”精准发力。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2616人,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新增2名),3人入选省“万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累计达到2919名(新增199名),其中“国千”124名(新增4名)、“省千”170名(新增1名)。坚持季度“双集中”活动常态化运行,西奥电梯智能工厂、余杭东西向快速通道等4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总投资约340亿元。中电海康军民融合示范园、盒马鲜生杭州区域供应链运用中心等35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区块链产业园建成投用。实际利用外资6.15亿美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59.2%,规模位居全省区县(市)第一。
2、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共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660项,其中“跑零次”74项,实现96.9%的事项覆盖率;制定出台“1+N10”产业新政,全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金融信贷运行稳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2946.51亿元和1971.65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8.2%;信贷回归实体经济成效显现,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7.4%。财政科技投入9.94亿元,同比增长75.1%。以“10+X”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美丽余杭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获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全区19个重点控制断面稳定在V类及以上水质。
3、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进。以“三合一”和“四无”企业为重点,全面实施“低散乱”企业淘汰整治,推进工业园区、旧厂区提升改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截至6月底,“低散乱”企业(作坊)累计销号4751家,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生产线)68家(条)。一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9%。实施清单式、网格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性政府债务风险、“两链”风险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着力打好风险防控攻坚战。不良贷款呈现“双降”,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7.40亿元,较年初减少1.35亿元,不良贷款率0.88%,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
总的看来,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领跑,为实现“全年红”打下较好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有所显现、外贸风险逐步扩大、投资增长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压力增大、转型升级倒逼压力不减、对标先进,科技创新等实力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精准施策,认真加以应对和解决。
下一步,要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全会以及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精神,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在余杭实践,围绕“追求高质量,争当排头兵”这一总要求,全面落实“三年活动”,全力打好“五场硬仗”,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以“2+X”创新平台为引擎,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2、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3、以“优进优出”为导向,着力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
4、以重大项目为龙头,着力优结构扩投资。
5、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文中主要经济数据由区统计局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