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千岛湖宣言(下)
2018年08月06日 07:35:15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鲍亚飞

  一

  淳安的过去是新安,淳安的现在是千岛湖。

  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样,淳安,像一个高洁之士,晨时拜水,暮时拜书。书和水,是淳安用1800年写就的精神。

  最先想到的一首和水有关的诗由黄景仁蘸墨。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据说他先去拜访了不求仕进的鲍廷博,然后才从杭州坐船逆水去新安拜水。木船每过一境必过一滩,每过一滩增高十丈。到得现在的千岛湖已经是多天以后。“天上的新安”,大抵就是这么来的。

  黄景仁拜水而诗是在乾隆三十八年。这一年,鲍廷博却在家里晨暮不分地拜书——一年前,乾隆诏修《四库全书》,征集各地古籍,藏书者莫不悉力。最后,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排第二的浙江进书4600种,而居于仁和(杭州)的鲍廷博个人竟献书626种!

  鲍廷博实在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他勤学好古却不求仕进,只在少年时考了个秀才;爱书如命却又从不惜书自藏。他拥书甚富,只要听得哪里有书,就披衫搭船而往,湖州、嘉兴、苏州,特别是杭州本地的淳安、遂安两县——碧波江上,总能见到一个老者,心神宁静又满目期待。船夫不解问“往返为何”,对方却答“拜书”。

  这不是传说,鲍氏宗谱就有记载说鲍廷博喜购藏秘籍,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地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久之,藏书甚富。他的书从来不藏,只要谈得来,都能去借来一看——曾在淳安姜家郭村题写“贡元”牌匾的浙江学政阮元多去抄书,也证言其“家藏万卷,博极群书……”。

  “楹梁入薪,书忌火引。”诗和书在淳安,一直没有断过,绵延见证着古老的新安。但无论是黄景仁的诗还是鲍廷博的书都离不开水——书从江水的雾气里运来,水的灵气又浸染发轫到书里去。江水载书,水气书香蔓聚而为钟灵毓秀,滴下来,变成了湖。

  水和书,就这样构成了淳安风骨,变成淳安的外和里,不能分开。

  二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1800年的新安其实有些模糊了。

  那时候的淳安,分作淳安和遂安两个县,一条新安江奔腾吸纳,滋润了群峰环峙中的淳遂54都。

  54都之前,更古的名字是“新安郡”,风雨千年的郡治如今已淹入千岛湖底,连同那些年从淳安走出的419个进士的故事——他们中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榜眼和一个探花郎。

  有关系吗,1959年淹入水底的古城和朗朗的书声?

  还能想起那一场殿试吗?1175年,30岁的詹骙来到杭州,在宋孝宗主持的殿试中,他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定是“马蹄一日尽看西湖花”,而立之年、春秋文章……

  其实几乎没有几个淳安人在意詹骙后来的官位,看到这个名字,大人说“那个,就是詹骙,最会读书的人”。

  詹骙,就这样给淳安留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淳安的文风书风从此山高水长。

  古城不是城,而是书。几年前,曾有专业人员下潜,除了一些房子静静地呆在水底,更让大家惊讶的是3栋建筑对应的三块门廊牌匾:一块叫“节孝”,一块叫“圣旨”,还有一块叫“石峡书院”。不用想象,你也知道几百年前有一些书生,穿长衫、扎发髻,手臂夹着一个裹了纸笔的布兜,他们晨来暮去,写下多少千古文字。只是,人消、笔朽、纸碎——单留这孤独的石屋被水包围,把书香墨香定格在了湖底。

  只要插一根竹管下去,这些香气就会氤氲而来,熏染山上的叶,打湿湖水的绿,涤清路者的内心……

  书有万物,万物从善,而上善若水。拜书拜水,其实都是在拜心。心善则水清,则物格,则书明。这样说来,无论是古时的新安,地理的淳安,还是可以安放乡愁的“千岛湖”,本质都是一样的,它就在那里,笃定地等待和接纳着1800年来每一个走来又离开的你和我。

  三

  商辂来了,在詹骙之后两百年,有明一代,唯独他“连中三元”,人称“三元宰相”。

  他一次次抗言。

  1449年,明英宗被俘,人心惴惴。大部分官员惶惶不安,于是商谏南迁。独商辂与兵部侍郎于谦上疏抗言:“京师是天下根本……一步不得离此!”南迁停议。

  之后,京城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百姓和内吏械斗事件,起因则是替太后管理田庄的内吏侵占民间地产。太后怒,欲发百姓于边疆。黑白两分的事情,朝廷安然,惟商辂发聩:“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发配被阻。

  再后来,汪直设西厂,横恣无比,官民莫敢言。这个从淳安北上两千里的男人此时63岁,居“谨身殿大学士”,再次笔谏《请革西厂疏》。汪直被免。

  再后来……

  没有后来了,因为他的最后一次抗争以“挂冠而归”止——汪直被恢复西厂职务时,商辂以“致仕”绝谏,没曾想,宪宗准了。商辂最终被明里暗里的攻击算计,归隐乡里。

  其实,正是这些攻讦成就了他,600年后,商辂的面貌还是那么清晰:刚直、坚毅。我想,这一张宽厚脸上,一定叠加了无数士大夫的精神面孔:不畏人言、不忌高位、不惜辞官——这是书风水骨,这是新安的人德。

  四

  居官而仁,为民请仁,无以复加。淳安以及古新安被烙“仁”印,代代推演、加深。

  另一个绕不过去的仁者姓海,海南人,他比商辂小一百岁。他一定也读了很多书,所以也被淳安的风骨所化——

  每根胡子都是严肃的,特别是治水。上任淳安是在五月,已入夏,海瑞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徒步而来,看到的却是山多、水塞、民贫。同为贫寒人家出身的海瑞多次规山疏水、改洄引水,提高田产并施土地清丈,行“均徭”减轻赋役负担——“有水必清”第一次变成政令。

  海瑞离任后,淳安百姓筹建海公祠,紧靠县衙;二次改建毕,正门正对县衙大堂;400年后千岛湖蓄水发电时,淳安人又三建海瑞祠——他依然遥视着政府大楼……

  不管你是否喜欢海瑞,他已然用刚正守护了这里的山水和民风,风俗淳厚、物阜民安。

  五

  我在淳安的最大享受,就是找一个渐暗的黄昏,坐在姜家轮渡码头,左手不远处是沉在水底的狮城,右手山里边就是詹骙拜书的瀛山。最好是早春晚冬,我能想起自己在料峭的寒意里赶船去县城读书,等着接从省城读书归来的兄长。

  这里非常安静,甚至没有碑文,也没有题跋,没有文化对自然生态的傲慢,只有山色,只有一个弟弟对哥哥翻山越岭平安归来的期盼——即使有,这一刻的文字也在水下,只在心里搭了一条通往水下的拜书之路。

  水,交给自然;书,放在心里。我觉得新安的后人大概是理解了这种意图,故而没有把淳安和千岛湖做坏:他们没有把状元、士子的成就一股脑儿搬到湖边建馆刻石、焚香顶礼。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对故乡来说,成就再大也只是孩子;在家乡的自然生态面前,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同样的谦卑。

  千年不变的,就只有拜水和拜书——水是当地的最高红线,官民同护;而书,只要读得好,宗谱撰修会录入,县里的教育官员也会赶来道贺。

  如此,千岛湖就有了一个贯穿1800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由程元谭展绢,沈约、李白等人研墨,由皇甫湜、朱熹、詹骙、海瑞等人起草修改,又由今天的人们续写。内容很简单:关于让水像水,关于以水润书,关于生活和自然。

  对千岛湖而言,水,就是一部书,构成了1800年的淳安。

标签: 新安;千岛湖;海瑞;商辂;县衙;读书;自然生态;仕进;书香;风骨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