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是什么日子?是我国为纪念8.14首次空战胜利而设立的空军节,这个日子,值得被每一位杭州人铭记。
不少杭州人都知道这样一段历史:81年前的8月14日,日军9架飞机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由飞鹰勇士高志航率领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与日军英勇作战,最终以3:0的光辉战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高志航等一大批抗战英雄们所驾驶的“战鹰”究竟从何而来?“战鹰”是怎么被组装生产的?生产这些“战鹰”的工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如何?
8月10日上午,在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由杭州市政协文史委主办的《起飞在杭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史料图辑》首发座谈会召开。会上,收录了1000多张有关中杭厂珍贵史料照片的《起飞在杭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史料图辑》正式对外发布,图文并茂,内容详实丰富,为你揭秘抗战时期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中美合资中杭厂的办公大楼
《起飞在杭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史料图辑》共六章,其中第一章讲述的就是杭州合资建厂的历史情况。
根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和美国公司签订的合资成立飞机制造厂合同,美国联洲航空公司投资25万美元在杭州笕桥机场北面建造占地6万平方英尺(5574平方米)的工厂,从事制造飞机部件、设备并加以组装、修理。
工厂的英文名为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由于工厂设在杭州,所以中文名为“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即使后来因为杭州沦陷,中杭厂被迫转迁汉武汉汉口、云南垒允,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厂名也没有更换过。
中杭厂厂徽
1934年8月,中杭厂正式运营。中杭厂是中美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当时杭州最大的现代化工厂。工厂的人员配置一流,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金工、钳工、车工、焊工、木工等能人,全国的能工巧匠都以能到这个工厂工作而自豪,因为它设施好,工资高,又受人尊敬。据当年该厂工人回忆,当时工人去杭州城里看戏看电影,只要一说是中杭厂的,有时都能享受免票的待遇。
1935年10月,第一家费立特飞机出厂。
中杭厂有5个生产制造车间,分别是焊接车间、机翼车间、机工车间、机身车间和总装车间,一整套的飞机制造流程就在这五大车间里运作。那时候,中杭厂与中央航校仅一墙之隔,工人将厂棚里制造装配好的飞机推到跑道上,然后由航校的教官试飞,试飞成功后就直接交给空军了。
飞机的金属结构机身和机头发动机的安装架焊接成型
据史料收集者、中杭厂员工金超后人金垒允老先生说,组装、修理、生产的主要是木质或金属与木质混合结构的机翼,但飞机的机身、连接部件、水平和垂直尾翼的骨架等主要结构件都需要由铝合金等金属焊接完成,而铝合金材料需要在有保护气体的环境下焊接以防止铝制材料氧化,这在20世纪30年代,属于技术要求很高的工艺。
然而在中杭厂成立初期,除美籍职工外,中方职员对飞机制造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招收的领班和技工对飞机原理及构造均无认识,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
于是这项技术工作就由美方派来的焊接专家苏泊尔主持。每有新工人到来,领班苏泊尔就会开班教学,他亲自操作示范,做出各种漂亮的作品,以激励大家钻研焊接技术。
图中右一为焊接专家苏泊尔
中杭厂就是这样以“传帮带”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技术人员和技工进行训练。经过三年,中杭厂技术员工已经能从容应对7、8种不同类型飞机的组装工作,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翼全金属飞机的制造技术。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中杭厂以平均4天组装、修理、生产1架飞机的速度,完成了235架飞机的生产,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质量事故。
中杭厂车间 装在物资的火车可进入中杭厂厂区
1937年8月杭州沦陷后,中杭厂先后迁至汉口、垒允。1942年,中杭厂在垒允的工厂被迫焚毁并撤退,国民政府航委会作出解散中杭厂的决定,至此,为中国早期空中对战日本作出过伟大贡献的中杭厂结束了它的使命。但无可置疑的是,在杭时期,是中杭厂的黄金三年。作为中美合资企业,中美员工不仅在生产过程中紧密配合,在生活中也相处融洽,其中,中杭厂监理王助和总经理阿诺德两家的交往情景,既是中美员工良好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杭州生活风情的侧面写照。
王助夫妇与阿诺德夫妇游览杭州园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