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申博 龚美玲 摄
浙江在线9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廖垣)昨天,中国美院2018届新生开学典礼。2767名新美院人,在礼堂席地而坐,收到一份新生入学礼,听完开学第一课。
这么多年来,每一位走进中国美院求学深造的学子,都会这样开启他们全新的艺术之路。
新生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书纸,一瓶墨汁,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
对此,美院院长许江曾说:毛笔的使用是一种东方神奇的“握”,“握”法中隐匿着中国古代做人的诸多规训。而艺术的使命即是练手,这个手与心相连。这种感受力的质感转换和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
开学第一课——这是许江每一年在典礼前,用钢笔细细写在稿纸上的,每次主题都不相同。今年,他讲的是《象山的境域》——故事,从今年美院90周年校庆上那尊红门说起。
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范景中、王澍等等,许江院长的这堂开学课,写满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美术史的回忆,亦是一席令杭州人骄傲而感怀的演讲。
“亲爱的2018级的新同学们,穿过走廊上的那尊红门,刚才,你们走进了这个殿堂,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学术大家庭。我代表中国美院全体师生,欢迎大家。”
从今年90周年校庆日开始,许江口中的这尊红门就立在了美院象山校区的校园内,名曰“国美之门”。
门的两边镌刻着“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初创时的学术主张。
这道红门的色彩和造型,透露着独立与果决。经过的每一个人都很想知道,它来自哪里?
红门的原型,来自1928年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的校方信笺。
许江说,90年前,初创的学校没有场地,用一个银元象征性租借了孤山湖畔的罗苑之舍;没有经费,但教学用具却给予基本保证。在诸般困难之中,学校竖起艺术运动的旗帜,掀动湖畔特有的诗性与理论的热潮,并将“介绍、整理、调和、创造”的学术旗帜镌刻在信笺之上,引为学院的使命与担当。在中国的艺术院校和大学中,90年不算最早,但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本科与研究生最早的建制始于此,这使得中国美术学院无愧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
这尊红门,几乎承载了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美术史上每一位名师大家的回忆。
“蔡元培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相信美的心将改变人心。林风眠先生主持艺专十年后,慨然写下‘为艺术战’,他相信艺术的力量。潘天寿先生即使面对不公正的对待,也相信历史终会归还艺术的庄重。我们一代人在困难重重中开拓象山校区,王澍老师几乎是无偿地设计了象山建筑,因为我们相信山水校园的重要。范景中先生坚持七年,披览兴笔,写下《中华竹韵》,因为他相信艺术史对人心的抚育……在这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抉择的后面,都支撑着对艺术、对人性的真实而又博大的相信。”
许江是美院1978级油画系的学生。每一年的迎新典礼之际,他都不由地想到那个40年前的秋季。“当时的校园——当然是南山路上的老校园,省京剧团、歌舞团与美院师生杂处,上课时,吊嗓之声频频滑过。1979年我院购买的最早的外国美术图册,就在陈列馆以一日一页的方式展出。每天傍晚,大家伫立在图书馆门口,等着将外国期刊抢到手,一张张地画下来。正是在这样境域中,诗与远方重新在校园中聚拢……”
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为什么还要上这样的开学一课?为什么还要赠这样的新生之礼?
所有在场的师生,都静默地放下了手机。在这些年轻人的目光中,仿若看到名师们青葱岁月眼中的光芒,答案不言而喻。
诚如许江所说:“同学们,我向你们回忆湖山旧事,就是想将这个学院的精神脉络描画出来,传递给你们。无论临对怎样的困境,始终葆有思想的激情、人文的情怀、文化的担当,始终葆有一种深沉的相信,信自己、信事业、信艺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