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江区太阳国际小区生活垃圾集置点,垃圾分拣员刘大姐戴着口罩,正忙着将桶内垃圾精细分拣,“每天差不多75桶垃圾到这里,等我分拣好,运出去就只有50桶左右了!”
刘大姐工作的垃圾集置点面积不算大,约莫120平方米。据滨盛社区书记王连祥介绍,以前这里还是露天的,因为脏乱差,成为居民投诉的“重灾区”。后来,物业下了大力气改造,尤其是今年5月起,物业聘请专人分拣垃圾,集置点迎来了新面貌——
蚊蝇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分类有序摆放。王连祥摸了下垃圾桶盖子后掌心朝上,“每天用高压水枪清洗垃圾桶,看看,一点也不脏!”小区管理方铭德物业总经理孙为说,小区绿化带渗透需排掉的中水,现用来给垃圾桶清洗、消毒,也是再生利用。
专人分拣 分类清运
25桶垃圾是怎么“消失”的?垃圾分拣员每天分两次分拣集置的垃圾,分类达标后再清运,“我们分得比较细,厨余垃圾要求塑料袋、纸巾等都要从里面分出来!” 刘大姐说 “纸张啊、瓶子等拿去回收,卖出的钱都归我们个人,算下来一个人每月增收500块!”
花了心思分拣,会不会再“一股脑儿混在一起” 清运了呢?小区物业经理孙为表示,清运真正做到了分类直运。比如,纯的厨余垃圾运送到大江东进行有机生化处理,可以加工成鱼饲料和肥料;生活或其他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实现分拣出的垃圾再商品化,能提高垃圾处理的能力,此外,垃圾减量了,清运费也能省下不少钱!”
据悉,太阳国际小区有1312户居民和30家商户,通过物业管理,源头分类投放收集,二次分拣,垃圾减量降幅40%左右。
小小发明 让垃圾回到桶里去
尽管物业对垃圾管理下足力气,可小区居民不配合也不行。能不能想个办法先让居民把垃圾扔到桶里去,再慢慢培养分类习惯呢?
“我发明了一个小装置,就挺有效果!”孙为兴奋地说,先搭一个带铁棚的框架,绳子穿过铁架上的两个定滑轮,一边安装拉手,一边挂住垃圾桶的把手,“轻轻一拉,桶盖就能打开!”不但操作简单,造价也不高,“建一个投放点,只需2000多元,如果拉手和绳子磨损,换换只要几块钱!”
住在小区里的高三学生姜京晶觉得这个设计“很惊艳”——投放点有拉手消毒记录,每天两次,干净卫生,“每个桶上方都有垃圾分类图例,自然而然地,就会对照着扔垃圾,做好分类!”
目前,物业在小区内设置了12个垃圾投放点,共安置37个桶位,投放的准确率达到近70%,“桶边垃圾乱堆的情况,现在很难看到了。”小装置带来大改变,孙为挺开心,“我正在申请专利,已经被受理,希望以后能‘安利’给更多的小区”。
一步一个脚印 倒逼各方改变
“垃圾分类得各方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王连祥实事求是地说,“人的素质不可能一下子提高,作为盈利机构的物业,也不可能单靠自觉”。
目前,物业还安排了引导员和宣传员,确保垃圾分类宣传到户,同时,联合社区党支部、老年协会和业委会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接下来,滨江区城管局也将继续加强监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为提高物业对分类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也有可能出台政策对物业进行适当补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