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 久久为功 抓好小作坊便是管好大民生
曾经,谈起食品小作坊,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小、脏、乱、差”。而今,我市的小作坊旧貌换新颜,外在出彩、内在出色,干净、整洁、卫生、食品安全有保障。这一切,都与近三年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小作坊治理提升上花的大力气、下的大功夫分不开。
2014年以前,由于小作坊实施“目录管理+生产许可”的管理方式,只有2个品种被列入“许可目录”,因此仅有60家小作坊取证生产,其余1000多家小作坊因无法申领生产许可,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无人监管、听之任之,小作坊业主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缺乏、质量卫生控制能力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接踵而至。
抓好小作坊就是管好大民生。自2015年起,针对小作坊失管失控的局面,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借机构改革、食品监管职能整合的契机,从食品安全治理、保护传统产业、便利群众生产出发,采取统筹治理、分类监管、规范引导等方法,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对全市小作坊进行了全面治理提升,提出了“五要”标准:原料来源要正规、仓库管理要到位、生产环境要卫生、从业人员要健康、生产操作要规范。
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三年来,全市共取缔不符合条件小作坊715家,改造提升为食品生产企业26家,完成现场整改和申报登记884家,探索形成了园区集聚式、行业推动式、透明作坊式等食品小作坊升级模式,全市小作坊“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食品安全更有保障,行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了业主满意、消费者放心、社会认可的三赢局面。
普查建档制定监管意见
2015年初,针对小作坊取证难、取缔难、提升难、保持难的“四难”问题,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按照统一普查时间、统一普查内容、统一普查要求,对小作坊开展了地毯式的上门登记,将实际存在的小作坊登记造册,建立小作坊监管电子档案,并每月进行核查更新,实施动态监管,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共有小作坊1375家,其中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60家,仅占总数的4.36%。
如何便民利民、宽进严管?结合实际,杭州酝酿出台若干小作坊监管意见。
2015年5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创新提出了小作坊实行“负面清单”和申报登记管理的主要监管思路,出台了总领全局的《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除“负面清单”列举的12大类食品品种外,其他传统食品均可申报登记。对小作坊界定、基本要求等做了详细规定,明确了“三个一批”的整治方法:即“提升一批”,把硬件条件较好,生产操作人员素质较高,加工和销售量较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为生产企业;“规范一批”,对生产不属于“负面清单”内食品的小作坊,符合条件的,实行自行申报登记管理制度予以规范;“取缔一批”,对生产“负面清单”以外食品、拒不整改、无法达到或不能持续保持小作坊基本要求的一律关停。
同期,桐庐县率先开展试点,形成了现场审查八达标、监督检查十查等一系列小作坊监管制度和监管方法。
细化方法 简化备案承诺
有了总领全局的指导意见,如何细化方法?
2016年3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监管措施。要求通过对全市小作坊实施申报登记,规范生产经营,打通监管环节,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联动,强化市场对生产的倒逼作用,形成小作坊全链条管理,实现小作坊食品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要求已申报登记的小作坊达到“五要”标准:原料来源要正规、仓库管理要到位、生产环境要卫生、从业人员要健康、生产操作要规范。
为了简化备案承诺,2017年6月,根据《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结合杭州实际,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按照“一个指南、一张表格、一套材料、一份承诺、一窗受理”的要求,对原有小作坊的监管模式适时进行调整,对小作坊登记申报内容、生产加工场所、加工过程控制、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等内容重新进行梳理。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7月在省内首推小作坊准入标准化“备案承诺制”改革。申请人承诺符合认定条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10项事项,即准入备案,取消现场勘查,时间从5天缩至当天可取。
创新保障机制
巩固监管成效
为了巩固监管成效,落实监管长效,杭州还建立了五项保障机制:
监督抽检机制。每年对小作坊生产的成品监督至少抽检1次,对不合格产品责令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小作坊依法查处。2017年市本级对全市开展小作坊监督抽检340批次,全部合格。
监督检查机制。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重点掌握小作坊生产状态、场所卫生等基本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坊一律实行严管重罚、从重打击,必要时注销小作坊登记。
分类监管机制。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建立以基层责任网络为主体的日常监管工作机制,根据分类监管确定巡查频次。
风险防控机制。要求小作坊每年必须至少提交一份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现场核查。
信息公开机制。要求小作坊必须公开相关信用信息,做到证照、制度、举报投诉电话上墙。
“此外,我们还形成了园区集聚式、行业推动式、透明作坊式三种模式。”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举例,比如将余杭区乔司一带具备条件的肉制品加工小作坊,统一集中到五星村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区,改造提升为企业;将富阳区以场口土烧酒作坊为先行试点,独辟蹊径,引导成立场口土烧酒行业协会,探索出了一条以协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的小作坊整治提升之路;在建德市率先试点实施透明作坊建设工程,将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影像在消费场所实时播放,并实现“画面可储存、问题可核实、事故可追溯”,倒逼小作坊业主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小作坊“脏乱差”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