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近视,许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学校里戴着眼镜的学生,从高中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小眼镜”的身影随处可见。
8月30日,教育部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文件中指出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重度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近日,记者走访杭城多所学校,发现学生近视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走在前面,假期布置体育作业也不再是新鲜事。
现象
孩子近视多与户外运动少有关
小可最近刚刚升上五年级,开学第一周,原本能清晰看见黑板上的字的小可回家反映:看东西变模糊了。
这可把小可妈急坏了,她趁着休息日带小可去医院做了个检查,一测才知,小可近视了!原本双眼视力都在5.0以上,如今一只眼睛近视75度,一只眼睛近视150度。
“孩子近视了,只能赶紧给她配眼镜,看不清黑板可不行。”小可妈向记者透露,现在自己只给小可配了普通的框架眼镜,并没有其他孩子在用的OK镜(角膜塑形镜),“一来我还是存在侥幸心理,想着现在度数还没有这么深,也许注意以后,加深的速度不会那么快。用OK镜主要心里还是害怕会感染,我的外甥也在用,他用的不是特别好,一到晚上还是看不清。”说到这,小可妈叹了口气:“但是如果孩子度数加深很快,我也会考虑给她配戴OK镜。”
记者在与小可妈的对话中还了解到,小可对电子产品的控制能力还算不错,虽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总归不是造成她近视的根本原因。那么,小可是因为什么导致视力下降的呢?原来,在小可的房间里,只有房顶一盏大灯。小可每天起床、睡前看书,都只能依靠这一盏灯,灯光不适合,久而久之,对小可的视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我和小可爸爸也是近视,小可又特别喜欢看书,户外运动相对较少,如今近视了,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说感到特别意外。”
和小可有着类似背景的还有诚诚。不同的是,今年五年级的诚诚,已经有5年“眼镜龄”了。
诚诚现在在班里担任了班干部一职,成绩优异,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运动。许多孩子都会选择在学习间隙出门放松眼睛,而诚诚选择继续待在家里看书。家长劝了好多次,但是诚诚每次都只是随口应一句,时间久了,父母也不逼他出门了。
“诚诚现在眼睛已经有400度了,在同龄孩子里算高的。刚近视那半年,他度数增加得特别快,后来戴了OK镜,增长得慢了一些。”面对诚诚眼睛度数的增长,这些年,诚诚妈已经看淡了不少。
摸底 布置假期体育作业成了学校常态
今年暑假开始前,莫干山路小学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别的“假期作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运动强弱项来自主选择项目及运动负荷,保证每天锻炼1小时,并于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在学校3个校区开展了体侧活动。
校长钱娟萍告诉记者,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远离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增加孩子的户外运动时间。“每年我们都会对全校孩子的视力做一个检查,很明显,孩子们的近视率比前几年增加了不少。为此,学校也都在积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参加体育运动。”另外,为了控制孩子们的近视率,学校后勤也在默默做着改变。钱校长提到,为了从多方面预防学生近视,本学期,莫干山路小学校园里还多了一个“菜谱大行动”,“吃胡萝卜对眼睛好,我们就用不同形式烹饪胡萝卜,把它加入到午餐中。”
另一边,卖鱼桥小学在保护学生视力、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上也做了许多努力。校长王怡芳认为,学生近视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原因还是孩子活动太少,大量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才是根本,“但是光靠学校来提升孩子的运动时间,杯水车薪。”
据王校长介绍,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学校在灯光照明、学习安排,甚至是纠正学生写字姿势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善。
延伸 控制近视需家校联合
在小学阶段,视力低于5.0通常就被认为近视了。年级越高,低于这一标准的孩子就越多。为此,家长、学校都表示忧心忡忡。
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的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到学校教育应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而在智慧课堂普及的当下,使用电子产品上课、做作业已经成为常态,限制使用任重而道远。
拒绝“小眼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家校联合,动足脑筋,长期坚持。学校尽力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减少作业量;加强用眼教育,坚持正确的眼操练习;提供全面营养……家长则应时刻关注孩子视力状况,鼓励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