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4月11日,从我在杭州东风剧院看的一场杭州越剧团的越剧《祥林嫂》,到2018年6月13日在胜利剧院看的一场由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祥林嫂》,屈指算来,过去了整整四十个年头。四十年,同一部戏。
那时候我还是个十八岁的小青年,因为喜欢鲁迅的作品,便去看《祥林嫂》,之后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现在还保留着经常进剧场看戏或是看文艺演出的爱好。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在演出的剧场买一张节目单或是戏单。当时的演出都有一张印刷简约的戏单,只要一分钱,后来最贵的也只要几角几块钱,再后来就都是赠送的了,但是得早一点到,有时迟了就得不到了,这时候我就会留心演出结束后别人留在座位上的节目单,拾一份留作纪念。我还会在节目单上写上看演出的时间地点,或者简要的纪事,有时候还会到后台去找演员签名。
一份小小的戏单,正好见证了杭州这个城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文艺演出舞台的精彩与繁荣。作为一个杭州人,能享受到全国各地的剧团为杭州人奉上的艺术盛宴,真是非常幸福。有些演出虽然是全国巡演,但是在节目单上却标明只在杭州演出某一套节目,因为有些节目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备。记得当年朝鲜艺术团访问中国来到杭州,但因为当时杭州没有大剧场而无法上演《卖花姑娘》,这让杭州市民失去了一次观剧的好机会。为此,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造了杭州剧院。此后,杭州有了这样的剧场可以进行大型演出,作为一个文化名城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
这些年,杭州的演出场地越来越多,除了杭州剧院和新建的杭州大剧院,还有老牌的浙江胜利剧院、人民大会堂、铁路工人文化宫、杭州文化宫剧场、拱墅体育馆、红星戏院、科技会场、新中国剧院、市府会场、浙江体育馆(船型体育馆)、省群艺馆小剧场、东风剧院(东坡剧院)等等。演出的种类有越剧、京剧、昆曲、歌舞晚会、交响乐,还有芭蕾舞、话剧、杭剧、沪剧、滑稽戏等。改革开放之初,文艺真是百花齐放,全国各地的包括中央歌舞台、东方歌舞团、中央轻音乐团、中央芭蕾舞团、广东红棉轻音乐团等演出团体,给杭城舞台奉献了一台台精彩的演出,让杭城老百姓看到了平时只能在电视上或在电视上都看不到的著名艺术家的演出,李谷一等等艺术家都来到了家门口。当年的轻音乐与电子音乐真是风靡杭州,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老年人最喜欢的越剧名家也都来杭州,毕春芳、戚雅仙演出的《三堂会审》,屠桂飞重新登上老人民大会堂演出《泪洒相思地》,他演唱了在老辈中流传甚广的“十八个我为他”。杭州越剧团、浙江越剧团的老艺术家也纷纷重新登上舞台,陈佩卿、裘大官在工人文化馆演出了《孔雀东南飞》,“闻听你十三岁就能织素绢……”韵味悠长。一时间杭州城里的越剧舞台真是老枝发新芽啊,而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则是一朵小花。
当年戏票十分紧张,找票,买票,在戏院门口回票,有趣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戏开演了还没有回到票,还是不肯回去,就在剧院门口或是舞台后门口蹭戏听,能听到隐隐的声音,就很满意足了。有时候到了戏院门口才发觉票子不见了,而不见的票子又在地上捡到了。看完戏后到后台地去找演员签名……这些我都用一张张的演出节目单做了最好的记录与见证。
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演出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城的演出中上了真马,马从舞台上飞驰下来从我们身边啸叫而去。茅威涛的新《梁祝》《藏书之家》,及在新的人民大会堂出演的《陆游与唐婉》,都表现了新一代越剧的与时俱进。小百花剧院建好之后,杭州就真正成了“游西湖、喝龙井、看小百花”美好的文化品质之城。
现在,杭剧也恢复演出了,第一次看杭剧《苏小小》,作为杭州人还是很有感触的。在舞台上看当年只能在电影中看的中国京剧团的“样板戏”——《红灯记》,感觉真的不一样,就像听黑胶唱片与CD是不一样的感觉。时代在变迁,不同的艺术在共存中不断地发展,四十年的杭州舞台见证了改革开放文艺的巨大辉煌和文化力量,也体现了杭州舞台的繁荣与包容。
而我的一张张的戏单正是这个大舞台中的一扇扇窗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