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走过了几座城市,但是一到杭州,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的很多事,却没有在这里生活过。”昨天,作家、学者龙应台带着她的新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来到浙江图书馆与读者见面。杭州读者对于龙应台的热情极高,从下午一点,距离演讲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就开始有人排队等待入场,以至于人太多,浙江图书馆不得不开启了两个额外的场地来现场直播这场讲座。
在读者们熟悉了她与孩子的故事之后,龙应台的这本书开始关注“死亡”。如书中所说——“下一代将来会怎么对待我们,要看我们此刻正在如何对待上一代”,所以关于“死亡”,她很执着地要和读者谈一谈。
关于杭州——“1946年,我的父母在天香楼结的婚”
演讲开始前的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她和母亲美君对于杭州的回忆时,龙应台卖了个关子,“等会听我在演讲中怎么说”。演讲的开头,她讲了一个从美君的回忆录里看到的往事,说的是当年美君押着一条船来杭州卖货,然后换了一船葡萄干回淳安。“昨晚,我下了高铁,这个葡萄干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龙应台说。
她说,父母是1946年在杭州的天香楼结的婚,还问现场的读者们现在天香楼是否还在,当得知店还在,只是换了地方后,她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和上一次,2008年来杭州一样,龙应台这次也住在湖边的酒店,她说上次她随机上了一趟公交车,坐到了九溪,然后一路从龙井逛到了满觉陇,“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桂花树”。这一次,她也特意多在杭州盘桓几天,希望能再去满觉陇看看。
“我一路闻着桂花香,觉得今天的相聚特别难得和珍贵。”她说她一直记得美君跟她讲述当年离开杭州时的表情,没有哭泣,但悲痛。
关于死亡——“人生在做远行的时候,要做好准备”
《天长地久》里有19封写给母亲的信,还有35则短故事,以及她对两个儿子的“采访”。对龙应台而言,每个部分都很重要,“因为这是写给三代人的书”。
“我想让读者知道,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美君,他们都是有‘来处’的。”她说与孩子的对话就像是把“景深拉深”,“让20多岁的年轻人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触”。
龙应台说,中国人对生死这件事情比较忌讳,不太愿意谈论“死亡”,所以得自己学。2004年父亲的过世给他上了第一堂生死课。后来,她卸掉了公务负担,从去年8月开始搬回了母亲美君身边,陪着患有失智症的母亲过着每一个平淡却又不简单的日子。
“大部分人过了五十岁以后都会想(死亡)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人生的本质问题。中国人的这种避讳其实不自然,人生做远行的时候,应该做好准备,这是不同年龄段都要思考的议题。”龙应台说。
关于这个终极命题,她也会和两个儿子讨论,他们还谈论了“死后修坟”的问题,“中国文化里会把年轻人看得更小,但其实他们的成熟度是超过了上一代的,千万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去看待”。
她说,儿子们告诉她,最后的时刻一定要把她放在他们身边,正如她现在做的那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