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31睦剧
2018年10月17日 06:58:2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金洁珺

  一

  1912年,民国元年,外面的世界正闹个天翻地覆,然而在浙西山区里,变化还没那么明显。

  留章荣和徐樟寿哥俩的犯愁,依旧和去年没什么不同:挣钱养家。

  田里的收成不过如此,农闲时总要能干些什么贴补家用吧。

  留章荣想到了自己学过的三脚戏。

  他的师傅徐龙福,是开化叫得上号的老牌三脚戏班班主,三角戏行头简单,人员不需太复杂,豁得开演,老百姓也是欢迎的。

  去外面开班唱戏,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留章荣算是个行动派,他想着不能和师傅抢生意,便翻山越岭,来到当时遂安县的地头,来到大源村,然后又喊来了自己当年学艺时搭伴的徐樟寿,两人一起开班传艺。

  淳安的睦剧,便这样开始在山野之地上迅速生长。

  留章荣和徐樟寿两人都没有想过,这个谋生的举动,却会在中国地方戏剧文化历史上留下一笔。

  二

  在淳安老一辈的口里,睦剧不叫睦剧,叫三脚戏。1951年,淳安本土三脚戏才改名睦剧,成立了睦剧团。

  生、旦、丑,一出戏,主要的角色表演是这三个。

  一生一旦,一男一女,就可以衍生出喜怒哀乐不少故事来,而一丑,这一戏剧角色调味的加入,就知道三脚戏的定调是活泼有趣的。

  所以三脚戏都唱些什么呢?

  民间小戏。

  清末民初的淳安地区,这类小戏很多。

  从江西来淳安卖碗的商人,从徽州来的徽商,浙江别处来的挑纸、卖茶的,甚至别处来的流民,南来北往,大家都会唱上几个家乡小戏。

  一时之间,徽剧、婺剧、皖南目连戏、花鼓戏、赣南采茶戏都在淳安地区交融演出。

  而淳安本地,也从不缺戏。

  跳竹马、跳狮子、竹台、秋千、吹打班,这些在传统节日民俗表演中培养成长起来的当地艺人,也没有落后。

  尤其是竹马班子里,打完圆场后,两匹竹马一个类似小旦,一个类似小丑,也会对一出小戏。

  渐渐,当地的艺人吸取各地精华,逐渐也生长出了淳安当地的三脚戏。

  留章荣和徐樟寿办的“大源三脚戏班”,在第二任班主余庙苟的时候,就已入乡随俗和当地的竹马班合作,白天跳竹马,晚上演三脚戏。

  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淳安的三脚戏,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时至今日,不少淳安人都会哼上一小段“南山种麦”——

  正月是新年,呀子依嗬呀;

  夫妻双双去拜年,去看灯;

  去拜新年,看灯呀嗬嘿;

  哎,呀子依嗬呀,呀儿呀;

  要把麦子来种,哪嗬嘿。

  当刘兰德和王秀英这对小夫妻最终欢欢喜喜决定去种麦,重新过起小日子,随着两夫妻欢快的曲调,看戏的人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南山种麦》说的就是经商失败、心灰意冷归家的丈夫刘兰德,在妻子王秀英的劝说下,重新振作,夫妻双双弃商回农,去南山种麦了。

  王秀英算是淳安好媳妇的代表了,丈夫出门经商,贤惠能干的王秀英在家又做麻绣,又种麦;知道丈夫希望继续经商,她以粮为本,有理有礼地劝说丈夫回乡耕读;夫妻俩的凉亭对话里,王秀英机智地回应丈夫的提问,显示出了丰富的生活知识。

  不信,如果被问“你可知天上有多少星?你可知凡间有多少人?”,你会怎么回答?王秀英的回答绝对是个典范——“天上除了月亮都是星,人间除了菩萨都是人。”

  你看,多聪明的回答。

  简单上口的曲调,有意思的故事,鲜活的主人公,生扑扑的感情表达,都是三脚戏风靡淳安的秘诀。

  据说早期的三脚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叫“不出皇帝不出官”,戏台上你见不到蟒、靠、盔、靴,也看不到刀枪靶子、官府公堂,戏剧的主角也多是些普通人,船工、裁缝、放牛的、种麦的,穿着朴实的便服,就出来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演出服装放在清末民初的乡间还是有些大胆的。男的穿的是明朝时的便服,女的穿的是清朝时的便服,“男明女清,明清同台”。

  而“看了三脚戏,房门忘记关”就是老百姓对三脚戏班表演的热情肯定。在上世纪30年代,淳安一些地区出现了“村村都是竹马班,岁岁都演三脚戏”的情形。

  三脚戏班的艺人们,七八个演员、两三个锣鼓师、一两个挑担的,十多个人,两个担子,一担背着老郎神牌和戏服,一担竹箱挑着道具杂物,行走在山村乡间,有了邀约,草台一搭,便鸣锣开唱。

  四

  听戏看戏,一向是村里的大事。

  三脚戏不是大戏,但是村里有人家庆贺做寿、婚嫁、添丁的,都会喊个三脚戏班。在淳安的一些村子里,有个习俗叫听岁戏,村子里同一年出生的人可以在一起庆生唱戏。村子里凡20岁至100岁的每岁同年人,可选个吉月吉日,一般为二月二或三月三,大家凑份子请戏班做上一夜戏。

  但哪怕是戏文自由、表演偶尔露骨大胆的三脚戏,戏班该有的规矩也还是有的。

  对于三脚戏戏班来说,一年最重视最讲究的演出还得是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里的拜年戏。

  这时候上阵的必须是传统的三脚戏竹马班。

  大年初一,竹马先行,先上宗祠向先祖拜年后,再沿街游马,然后到各户人家,当然主要是村里的大户人家跳马拜年,大户人家也会给个红包和一盘果子花生之类的。

  跳马完了,再唱一出《拜年》的小戏。

  台子就搭在祠堂内。头夜戏上,开演前小丑还要在老郎神牌前用墨笔洒于屋,名谓“开笔”;最后一台夜戏演完后,还要“收台”,班子里要扮一鲁班,口念“天花台,地花台,王母娘娘派我下凡来,下凡无别事,叫我收花台,台前台后台左台右,若有妖魔鬼怪赶出千里之外,不准回头,若要回头,先斩后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然有时也会请出关公。

  一般唱一夜,多则三五天,三脚戏的演出就散了,走之前,还要备三牲典礼去关帝庙谢神,然后才能卸马归家。

  读散文 知新安

  三脚戏,是在山野之间成长的地方小戏。这也注定了从三脚戏发展为睦剧的过程曲折。

  因为台词直白,表演者都是男性,表现起来有时也毫无顾忌,为博一笑,作风颇为大胆。政府几度围剿,1947年地方报纸《淳报》发文称三脚戏为桑间戏,说它的曲调、动作及内容无不带上“桑间濮上”的风味,是亡国之音。于是三脚戏班屡遭当局的封箱禁演,拘捕罚款,演员也常被抓丁拉夫。

  建国时,淳安三脚戏班一度濒临灭绝。

  1950年到1966年,淳安睦剧迎来第二春。1950年12月,淳安县举办了三脚戏艺人讲习班。1951年春,三脚戏改名为睦剧,随即成立了民办青溪睦剧团,并招收睦剧第一代青年男女学员,剧团之后请来三脚戏老艺人和外地戏剧专家,整理戏谱唱腔,最终突破三脚戏小戏局限,让睦剧有了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内容,制作了不少传统大戏。

  2011年,睦剧入选国家非遗。


标签: 戏班;竹马;王秀英;艺人;拜年;夫妻;丈夫;西山区;便服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