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明月在湖面上洒下一片金黄。城市的霓虹与湖山间的亮灯隔湖辉映,将城与湖融合在湖水的倒影中,等待着下一个红胜火的日出。千年碧水,如一面明镜,照映这座城前行中的每一个朝夕。
西湖,毫无疑问是杭州的第一代言人。且不说上溯千年,有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等文豪为她不吝笔墨,单看今时今日,每逢节假日西湖景区的游人如织,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杭州人眼里,西湖之所以能为杭州代言,不单单是因为她的美,也不是因为她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更多的是因为杭州城市发展中的种种印记,都能在她的身上找到注脚。
改革开放40年,杭州之变翻天覆地,而光阴在西湖脸上留下的并不是皱纹,而是一笔又一笔增添颜色的淡妆浓抹——
沿线“围墙”拆除了,更开放的西湖成为百业兴旺的热土;
湖域向西拓展,西山路恢复成了杨公堤,湖西的村落焕然一新,转型为热门景区,游览、品茶、餐饮、住宿,形成了“一条龙”;
民间力量带着敏锐的商业眼光,更借力互联网这股“好风”,直上青云,不断裂变孵化的商业模式,转化为西湖畔独有的生活气息,融入城市的日常;
创意在湖山之间纵情挥洒,赋予杭州文化更多、更新的形态和载体,跟随游客的脚步,走出家门,走向远方……
城市越发展,西湖越美丽,而西湖边的各行各业在湖与城的“神同步”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密钥,万物生长。
还湖于民,公园售票员退出西湖沿线 让出“门票经济”,旅游收入的大账本却赢了
湖滨管理处的戴萍至今记得自己在柳浪闻莺公园售票的日子。“以前,柳浪闻莺经常办花展,最有名的就是1997年的菊花展了。”戴萍说,柳浪闻莺公园门票从上世纪80年代的每张1角,到后来的每张5角、1元、2元,游客数量始终不减,柳浪闻莺一直是环湖公园中最资深也最热门的公园。
戴萍印象最深的工作经历发生在1997年7月1日。那天,香港回归了,当晚西湖要燃放烟花庆祝,市民一大早便到公园门口排队买票。“原本的四个窗口根本应付不过来,只好开出临时售票窗口,十多个同事一直忙活。”戴萍回忆,“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有同样经历的还有曾为花港管理处门票班班长的毛红。1993年,一次郁金香展让太子湾公园成了热门景点。“来看花展的游客热情高涨,吓了我们一跳。”毛红说,第一天就卖出了四五千张门票,“到后来,零钱都不够找了。”
2002年10月1日,西湖景区实现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2009年3月,太子湾公园免费开放,标志着西湖沿线所有大型公园全部实现免费。
如今,戴萍和毛红都不会再因为售票忙而头疼,免费开放的公园里,花展依旧,游人倍增。曾经的门票收入在旅游总收入的不断提升中溶解,拆除“围墙”,还湖于民,告别了“门票经济”,西湖迎来了旅游全产业链共同发力的新时代。
杭 业 志
自行车租赁业助推西湖边绿色出行风潮 骑行游湖,从私人定制向生活方式华丽转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游西湖就是坐着旅游巴士到目的地,然后跟着导游的小旗子一路走。随着杭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杭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中的交通出行成了游客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
李珺,自行车发烧友,在西湖骑游这件事上,他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我发现在有些国家,骑游已经很流行了。”李珺说,当时,杭州正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公共自行车成为市民公共出行的新宠,“不过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多少有点不方便。”
李珺嗅到了商机,他开始在西湖周边的高端酒店布局,投放了两三千辆高端自行车,供入住客人租用。“从车型到安全配置,我都考虑到了。”他说,“成本很快就回收了。”
牛刀小试后,李珺开始研究西湖骑行线路,为游客定制个性化骑游方案。“有酒店找到我,说有个100多人的日本老年团希望骑行游览西湖。”李珺回忆,他特别设计了一条结合了禅和茶的线路,“游客玩得非常尽兴。”
时至今日,骑游西湖已不再需要私人定制,李珺也已转入自行车其他相关行业。西湖边,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游客骑着不同颜色、不同型号的自行车,继续游赏着一如既往美丽的西湖。
杭 业 志
文创产业发力,让西湖文化传播更远 将文化融入“爆款”,把西湖的妙趣带回家
今年春节,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一批来自杭州西湖寺庙的“网红”文创产品。一时间,“去法喜寺帮我带套周边”成了年轻人之间的流行切口。“当初真没想到会这么火。”杭州西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江浩说,“这样一来,西湖不仅可以游览,还可以把西湖的妙趣带回家。”
作为西猫文创的母公司,西湖景区资产经营集团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西湖特色文创产品,如西湖画作系列丝巾、抱枕和特色茶具等,并在2015年打造了西湖礼物文创平台。有了产品、平台和经验的积累,西湖景区资产经营集团决定在特色IP和品牌运作上做更多尝试,这才有了春节爆红的寺庙周边产品。
这些“网红”周边产品都是从有西湖特色、杭州味道的“西子猫猫”IP衍生而来的——“西子猫猫”憨态可掬,生日是3月6日,自称“老杭州”,官方身高和三潭印月石塔高度一样。“西湖故事、西湖文化,甚至杭州文化的基因都注入了‘西子猫猫’体内。”江浩说,“用亲民的方式输出杭州文化,结合各类产品,能更有效地让游客了解杭州,将杭州文化推广出去。”
江浩希望,“西子猫猫”可以俘获年轻群体的心,实现和熊本熊一样的文化传播效应,推广西湖,推广杭州。他说,“西湖文创产品也可以像故宫文创产品一样,成为淘宝爆款。”
杭 业 志
自然教育机构在西湖找到了无尽的资源 秀丽的湖山,是孩子们最好的自然课堂
“宋代以前,人们是舍不得拿青梅来泡酒的,因为梅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盐一样高。”孤山景区,沈家智在一棵梅树前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梅子的典故。他的身后跟着一群孩子,津津有味地听着西湖山水和植物的故事。
沈家智的家不在杭州,不过,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家安在了西湖边。几年前,他辞掉工作,在杨梅岭开了自己的自然教育工作室。沈家智喜欢看书,也喜欢西湖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我的教学方式就是带着孩子在西湖边行走,然后,给他们讲西湖的故事。”他说,西湖边没有“围墙”,而且走到哪儿都有故事。
沈家智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孩子不嫌路途遥远,自愿跑到西湖边来,听他讲课——西湖边的植物故事,沈家智三天三夜都讲不完。“2015年至今,已经有几千个孩子听过我讲的西湖故事了。”
教育不可能永远局限于学校,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她成为自然教育最好的户外课堂。如今的杭州,像沈家智这样带着孩子、大人到真山真水间接受自然教育的人和机构越来越多了。“在我眼里,西湖就是一个自然和文化完美结合的地方。”沈家智说。
杭 业 志
四季美景成就了一群西湖专属“史官” 用镜头说话,记录西湖的变与不变之美
在杭州,街拍是一种时尚,而杭州的“头号模特”,当然是西湖。无论何时到西湖边走走,都能看到捧着各种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这群西湖专属“史官”在艺术追求之外,也通过一张张作品为自己带来了收益。
对于西湖申遗特聘摄影师孙小明来说,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眼中西湖的变与不变,是一件幸事。孙小明原本不是摄影师,从事的工作也和西湖没什么关系。“原单位需要一张西湖全景图做杂志封面,网上又找不到合适的图,我就想到了自己去拍一张。”孙小明说,刚开始拍西湖时,他不懂摄影技术,只能捧着数码相机,每天凌晨3点爬到宝石山上等日出。
三年过去了,孙小明的摄影技术成熟了,装备也不断升级,积累了大量西湖美图。他告别了菜鸟队伍,成为西湖摄友圈的知名人物,也因此被指定为西湖申遗特聘摄影师。“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拍摄西湖,钻研各种天气条件、各种角度下拍摄西湖的技巧。”他说,自己的很多摄影门道就是在受聘期间摸索出来的。比如,台风前后,湖上有漂亮的云层,让西湖更显迷人;秋季的清晨,湖上可以拍到美丽的云海。
在西湖申遗过程中,有个问题一度困扰孙小明:怎样证明西湖格局2000年未变?孙小明和伙伴们想到了航拍。当时,无人机拍摄还没有广泛应用,他们用热气球拍下了西湖十景和14个文保点的航拍图。“那组照片在申遗过程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孙小明说,照片也被永久收录进了西湖申遗文本中。
杭 业 志
公益相亲孕育了特殊的红娘行业 梁祝结缘之地,爱情传奇续写出无数新篇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西湖独占其二,而万松书院正是梁祝爱情传说的发生地。2002年,在西湖综保工程中得以恢复重建的万松书院正式开放,却意外遇冷。“当时真的没有什么人气。”凤凰山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高菲回忆,“书院开放三年,我打车过去,竟然还有不少的哥不知道怎么走。”
毕竟是梁祝结缘之地,很快,有人把万松书院和姻缘联想到了一起。2005年,万松书院相亲大会进入杭州人的视野。“当时,社会上有不少婚介机构,商业味很重,年轻男女都很排斥这种相亲模式。”高菲说,万松书院相亲大会的“家长见面”模式在当时很新颖,操心子女婚事的父母成了相亲先锋官。
13年过去了,万松书院相亲大会成就了无数美好姻缘。时至今日,每周六上午仍有大量家长聚到万松书院,为子女找对象,也为自己找亲家。“不夸张地说,其他城市的相亲大会都是在万松书院相亲大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公益相亲大会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了国内一个特殊的红娘行业。”高菲捂嘴笑了,“说起来,我们这里还是这个行业的发源地呢!”
杭 业 志
告别单一农业,湖西的村落“复活”了 西湖西进,坐拥山水的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这里是古韵茶楼吗?”一名游客靠着手机导航来到门前,高声问道。孙力军的妻子忙不迭地应声上前,将客人迎进门。
孙家人世代住在双峰村,如今,三台云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可在2002年以前,这里是一个鲜有游客涉足的盲区。“虽然离西湖不远,但村里只有村民,和外界几乎没有交流。”孙力军记得,以前的道路到了八盘岭路就断头了,游客根本进不来。
孙家有茶园,也有水田,孙力军的父母以务农为生。“那时候,兄弟姐妹都想到市区工作。”孙力军说,他顺利进了UT斯达康,让村里的同龄人羡慕不已,他的姐妹也在市区找到了工作。
2002年12月1日,西湖西进工程正式启动,双峰村的发展机遇来了。随着道路的修进和村容村貌的改善,游客惊喜地发现,西湖景区深处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村落。有村民开始将房屋出租给村外来的商户做生意,而孙力军选择自己干,让妻子当家开茶楼。之后,回头客越来越多,孙力军索性辞职回家,专心照顾自家生意。
村民富起来了,不少人去市区安了新家,孙力军则决定扎根在生养自己的村子。如今,孙力军的古韵茶楼已升级为集品茶、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赚来的钱都用来再创业了,压力还是有点大的。”品着自家的茶,孙力军笑了,“我相信西湖会越来越好,我们家的生意也会越来越旺。”
印象西湖
G20杭州峰会之后,美学经济在西子湖畔悄然升温。以《最忆是杭州》为燃点,精度摄影、创意视频等不同门类的美学爱好者来到这里释放灵感,形成世界宾朋了解西湖、了解杭州的巨大磁场。
还湖于民
2002年10月1日,西湖环湖公园免费开放,杭州旅游收入不降反升。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4亿元;2017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3041.34亿元。
爱情之都
2005年,万松书院相亲大会问世。经过13年不间断的举办,相亲大会在杭州已有了“分会场”,而万松书院首创的相亲模式已在其他城市复制,成为一种现象。
绿色出行
2008年5月1日,杭州首批公共自行车推出,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小区、商家、广场等为结点设多个试点区,设置了62个租车服务点。如今,杭州主城区平均每300米就能找到一个租车服务点。
文创兴湖
2012年,西湖特色文创产品首次推出;2015年,西湖礼物文创平台面世;到今年春节,从“西子猫猫”IP衍生的周边产品走红网络,将杭州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西湖西进
2002年12月1日,西湖西进工程正式启动,“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水”的西湖全景逐渐重现,湖西景区从过去交通闭塞、无人问津的旅游盲区,变身为今天的休闲度假胜地。
生态创业
近年来,以自然教育为代表的新型创业模式在杭州渐热,青年创业者在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同时,找到了成功创富之路。不少公益组织与自然教育机构合作,推出系列公益课程和公益行动,向市民、游客普及自然知识。
照片说明
①1996年至1998年的柳浪闻莺门票。
②游客在西湖群山中骑行。
③“西子猫猫”与游客合影留念。
④沈家智向志愿者讲授西湖植物知识。
⑤孙小明(右)与伙伴操控热气球航拍西湖。
⑥万松书院相亲大会现场照片。
⑦孙力军的古韵茶楼夜景照片。
图④由记者郑承锋摄
其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