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黔货出山“货担郎”——记杭州援黔干部倪伟俊
2018年11月05日 06:28:5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浙江在线11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秋末霜降初冬寒,正值棚内草菇香。眼下,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的辽阔党建农业产业扶贫园内,百余亩茶树菇种植基地一片勃勃生机。村民吴兴旺正忙着将培养架上鲜嫩的菌棒采摘装袋。“市场行情不错,基地全部建成后,周边6个村的近2000名贫困户每年都能拿到1000多元的分红。”该基地负责人周培师告诉记者。但茶树菇保鲜期短的难题一度让他眉头紧锁。前不久,杭州援黔干部倪伟俊带领团队调研时,听到贫困户们的呼声,协调推动杭州投入650万元扶贫资金,为基地建设了一座大型冷藏仓库和分拣中心。

  凯里,在苗语里意为“有良田的地方”。凯里酸汤、平良香米、碧波蓝莓……这片“良田”上盛产种类繁多的农特产品,但一方水土却难以养育一方人。

  2017年7月,倪伟俊作为杭州对口帮扶联络处领队来到黔东南,这里的贫瘠让他深感责任艰巨。凯里虽不是国家级贫困县市,但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数仍然不低,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如何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黔货送出大山,为当地群众换来真金白银,引发他的深思。

  短短几个月,倪伟俊跑遍了全州16个县市,深入到60多个乡镇调研。今年4月转岗到凯里市后,他又几乎跑遍了每一个深度贫困村。他发现,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农业存在弱小分散,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层次低,价格低廉以及商业理念落后等问题。为此,他将杭州帮扶凯里的资金与当地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子基金捆绑使用,同时紧跟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这100亩白芨产出后,最低亩产成品药材250公斤,每亩年收益可以达到两万多元。旁边那200亩的青钱柳,每亩年收益也可以达到近1万元,而且不用重复投入,风险低。”在凯里市三棵树镇格冲村党建扶贫园,村干部龙松平和记者算了笔账,这个扶贫园至少将惠及10个村的800多名贫困户。“倪市长为了我们这个项目,从市里到村里,不知跑了多少趟。”同样心怀感激的还有凯里市忠勇禽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秀勇,他说:“听说我要扩大生产规模,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倪市长比我还积极,又是争取资金又是指导经营。”现在,杨秀勇的忠勇公司,一枚精品鸡蛋可以卖出1元的好价钱。

  提升产业基础的同时,来自“电商之都”的倪伟俊又把目光对准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在他的助推下,杭州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与凯里市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共建合作力度不断深化,西湖区异地帮扶建设凯里市农产品杭州销售中心等平台,一批创业青年得到支持。他洽谈引入的华为数据中心、网易严选、一慧等新经济项目,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也打通更多黔货出山的渠道。

  截至目前,杭州有80%的项目资金用在凯里的深度贫困村,带动了当地3224人年人均增收500元至1000元。


标签: 杭州;农业产业;扶贫;援黔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