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谷 (余杭街道提供)
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 (倪明伟 / 摄)
城标大禹像 (余杭街道提供)
田园风光 (余杭街道提供)
江南时代夜景 (倪明伟 / 摄)
农村多高层公寓南湖景秀湾(余杭街道提供)
“老余杭”,创新活力之地;“老余杭”,山清水秀之地; “老余杭”,人文荟萃之地;“老余杭”,安居乐业之地。
“老余杭”,又称“禹航”,现今的余杭街道,我省唯一的双千年古镇。
从遥远的大禹治水、秦王立县到经历改革开放,再到“八八战略”引领下的逐步推进城市化,“老余杭”在历史的车轮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
“老余杭”不老。特别在改革开放迈过的40年里,勤劳、智慧、勇敢的“老余杭”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卓绝、不懈奋斗,书写了一出又一出惊天动地的改革故事。
四十年砥砺前行,四十年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40年,国内重量级的之江实验室、菜鸟网络、人工智能小镇相继在此落户,义桥园区成为未来科技城产业化基地,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学军中学、江南时代、市民客厅、农民多高层公寓等一项项民生工程接连拔地而起,幸福生活不是梦。
改革开放40年,文一西路修到了家门口,杭临轻轨、杭州地铁5号线、绕城西复线建设热火朝天,交通设施建设提质加速。
改革开放40年,“老余杭”钟灵毓秀,青山绿水依旧,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数据显示:2018年1-9月,余杭街道完成财政总收入10.16亿元,经常性地方体制收入4.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7亿元、工业投资3.29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7%,所辖企业合计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5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余杭街道党工委书记洪建良表示,未来,这里将会成为数字经济的“新高地”,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新地标”。
抢抓机遇谋发展——余杭街道,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
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茶仙陆羽偶居于此编著茶经,国学大师章太炎就读执教……自古以来,余杭街道便是一块充满灵气与智慧之地。
2017年7月9日,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建成开园。余杭街道又一次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用“智慧”开启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人工智能小镇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咽喉”重地,也是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核心区块,规划面积约为3.43平方公里。
在2020年之前,小镇将重点建设10家以上高水平专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搭建30个专业孵化平台,引进领军型人才50名,扶持创新创业项目1000个,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目前,小镇首期区块已吸引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北航VR/AR创新研究院、中乌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等15个平台及90余个创新项目入驻。
早在2016年,余杭街道就以工业用地为线索,对所辖金星、义桥、凤凰、沈家店4个工业园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发现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和低效产出情况比较明显,但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破旧立新天地宽。在此基础上,余杭街道另辟蹊径,形成了“以提升土地效益为出发点,提升街道服务水平和能力,强化转型升级趋势引导”的发展思路。
在余杭街道的推动下,钱江制冷集团对160亩工业地块进行了持续的提升改造,打破传统标准厂房格局,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标准,一举成为未来科技城周边体量最大且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产业空间。而这也成为吸引人工智能小镇成功落户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竭尽所能打开发展空间,实现街道产业空间供给能力与未来科技城产业化需求的高效、智能匹配,积极承接未来科技城溢出效应。”
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更是历史的必然。通过优化重振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现有园区、高位谋划未来空间,余杭街道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据了解,作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动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余杭街道现拥有省级研究院、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区级研发中心10家,2018年新申报企业研发中心4家,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0%以上。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2018年新申报11家,复审2家。1家企业已上市(华正新材),1家企业并购重组并落实生产基地(沪宁电梯),2家企业列入区政府上市企业培育名单(德裕和八方电信)。
振兴乡村求实效——余杭街道,一个承载乡愁的地方
春天,南湖公园万紫千红、百花争艳;夏天,苕溪边流水潺潺、微风拂面;秋天,大禹谷里层林尽染、纷飞落叶;冬天,安乐塔、舒公塔下瑞雪兆丰年。
“老余杭”的美,美在四季,也美在四处。
散步行走在仙宅村,映入眼帘的便是河水清清、芳草萋萋、庭院深深,岁月静好尽收眼底。
在中南村南湖中畈的田间地头,一组组由稻草做成的艺术品形态各异、巧夺天工,吸引不少远近市民前来观赏游玩。
下陡门、永安、溪塔、中南等村,在土地流转后,五彩斑斓的稻田长势喜人,相映成趣。
改革开放40年,余杭街道在环境整治方面不忘初心,不甘人后,以全域美丽、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优美的环境装点了百姓的生活,让大家得实惠的同时还倍儿有面子。每个人也开始意识到村庄、庭院整治,道路绿化、美化、洁化、序化,五水共治、垃圾分类、“低散乱”整治、土地流转的真实要义。
宝塔村村民胡连娣感叹,移步是景,举目皆春,这才是美丽家园!
据悉,以景区规划、景点建设的要求,余杭街道正着力谋划城北8个村环形生态廊道建设。通过打通8个美丽乡村连接线,并以生态廊道为骨架,结合美丽公路、农村四好公路、土地流转,推进景观大道、森林古道、生态绿道等建设,沿线规划设计特色景观节点,勾勒线条,点染着色,串珠成链,描绘美丽新画卷。
幸福民生谱新篇——余杭街道,一个宜居宜业宜学的地方
今年8月,位于山西园路69号的余杭街道市民客厅正式启用。
这个一度空置的原余杭成人学校教学大楼,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一新后,成了街道集养老照料中心、居民议事厅、微型消防驿站、垃圾分类宣传站、便民超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便民活动场所。
市民客厅总共有五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总投入约500万元。对于如此创新便民的民生项目,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学龄儿童,无不拍手称赞。
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民客厅最受欢迎的就是老年食堂,由于菜品丰富,口感清淡,每天前来就餐的老人就有300余位。
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
改革开放40年,余杭街道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聚焦民生热点,增进民生福祉,通过一项项惠民举措,为当地群众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教育方面,余杭街道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加快学校建设,拓展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杭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的进驻,满足差异化教育需求,极大提升街道整体办学品质。
太炎中学、太炎小学、大禹小学等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紧锣密鼓;凤凰小学、太炎小学等学校的扩建正如火如荼。
医疗保障方面,新改扩建的余杭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已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并与浙医一院建立合作联盟,年门诊量可达100万人次;21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均实现与相关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并试运营,金星、上文山、山西园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投入运营,义桥、凤凰山2家正在加速推进;2018年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7851人。
生活配套方面,余杭万达广场、西溪商贸广场等项目建设已全面开工,未来可期;新开业的江南时代商业综合体已于去年开门纳客,成为余杭街道辖区又一标志性坐标。
民生安置方面,禹丰嘉苑、南湖景秀湾两个农民多高层公寓已投入使用,累计安置农户506户,安置面积160974.49平方米,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绕城西复线全长98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将于2020年年底通车。建设杭临轻轨, 5号线西延至“老余杭”,实现快速便利换乘,未来2年内在轨交线路的带动下,从老余杭将可以畅达全城!
此外,余杭街道还紧盯关键小事,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余杭区“10+X”惠民新政落地。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飞跃万重山。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余杭街道的改革实践、历史经验、创新发展也都进入了新境界。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下一步,余杭街道将继续深挖未来科技城这座“金矿”,完善服务举措,厚植发展优势。同时,认真借鉴其他镇街在发展金融板块、乡村旅游、民宿等方面的经验举措,深入谋划培育新兴产业,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不断打出老余杭品牌、展现老余杭风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