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俞吉吉)百年西泠,百年名社。11月13日,之江饭店千人会堂内,西泠印社建社115年庆祝大会拉开序幕。400多名西泠印社海内外社员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西泠印社的生日。
“西泠印社自创立之日起,就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西泠印社115周年大庆是西泠印社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新的使命引领新的未来。”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朱关田表示。
“回首西泠印社历史,我们这样一个百年名社,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深情道。
百余年来风雨兼程,今天的西泠印社不忘初心,一直向着“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三大目标和“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不断迈进。此外,西泠印社也在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国际,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名家之社
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经历了百年沧桑,遂有如此一份恢宏大气而不张扬的格局。
115年来,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宗师巨匠执掌西泠,7任社长薪火相传,以他们为代表的西泠印社几代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成为传统文化和艺术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生命延续、薪火相传的保证。
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西泠印社从1979年到1983年短短五个年头,广纳天下英才,1979年沙孟海先生当选社长时,社员大会出席者才50人。而五年后的1983年出席大会的社员嘉宾激增到200人以上。
如今,西泠这棵百年大树已枝繁叶茂,社员共有503名,遍布世界各地,集聚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可谓人才荟萃,名家云集。
天下之社
改革开放以来,西泠印社在对外交流方面也日臻活跃。
1988年,日本《读卖新闻》社与《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的“西泠印社展”,经过两年准备,在日本东京、大阪、岐阜巡回展览,西泠印社藏品倾巢而出,许多平常见不到的珍贵文物出展,在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这次展览大大树立了中国古典艺术所标示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树立了西泠印社“天下第一社”和孤山作为“印学圣地”在日本艺坛几代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2017年4月,西泠印社与香港集古斋在香港共同创办了香港“西泠学堂”,时任西泠印社社长、年逾百岁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等为香港“西泠学堂”揭牌。今年4月,香港“西泠学堂”正式开班,经过遴选的90多位艺术爱好者参加了篆刻、书法、绘画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果突出。
2018年6月19日,“西泠学堂”首堂法国公开课在巴黎开讲。50余名当地中国文化爱好者齐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聆听期盼已久的中国篆刻艺术讲座,并纷纷拿起刻刀亲自体验。
此外,一度“高冷”的西泠印社也在走向社会,走向大众。陈振濂犹记得,2003年11月中旬西泠百年华诞之时,杭州全城充溢着社庆的热烈氛围。男女老少,士农工商,人人皆以谈西泠印社为时尚。
博雅之社
“不随波逐流,随风摇摆,坚持西泠精神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自信,是西泠人奉仰的精神图腾。”陈振濂表示。
“诗书画印综合(兼能)”与“重振金石学”是西泠印社的两大时代目标,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西泠印社在当代保持鲜明独立性而在学术理念上展开的双翼。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金石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物质承传形态,正重新焕发生机。
2009年,“‘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泠印社召开,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金石学”的基础概念、古玺印与金石学的关系、彝器铭文和碑帖研究、金石著录文献、金石家人物、金石收藏和流布等,进行了“理论先行、学科居首”的前期专业和学术思想的准备。
2012年,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百年西泠·翰墨千秋”举办了“西泠印社社员金石拓片题跋展”,这是印社在创社初期“保存金石”思想引领下,全社参与的又一次尝试——从弘扬篆刻艺术到走向“重振金石学”。
2013年,西泠印社举办110年大庆大型系列活动“百年西泠·金石华章”,其间又举办了围绕“重振金石学”主题的“金石家书画铭刻展暨鉴赏会”与“西泠印社社员藏珍展”。
西泠印社还以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重要任务而推进新学术,甚至还在古玺汉印封泥和明清篆刻流派研究基础之上,以新思维史无前例地提出了“图形印”“非汉字系统印章”“世界图纹”“印记”等传统印学所从不关心的新内容,走出了一条拥有世界眼光的“东学西渐”的印学研究新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