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看病,老老实实做人。他的朴实的精神,始终影响并激励着我……”偌大的报告厅内,我省国医大师葛琳仪的这番话令在场的听众为之动容。
她的身后,是一张黑白色老照片:一位老先生手握毛笔专心抄方——这是近日浙江省中医院主办的“魏长春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魏长春,于1956 年浙江省立医院改组为浙江省中医院之际,受原省卫生厅之聘,任中医副院长。在浙江工作的31年里,他对浙江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的精湛医术和医风医德影响着一代代浙江中医人。
“魏老1987年离世,我1988年参加工作,虽然没有谋面,但是今天在座的有魏老的家人、弟子和晚辈,许多都是我的老师。在他们的口中,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魏老的点点滴滴,这些对于西医出身的我也受益匪浅。”省中医院院长毛威回忆道。
这位老先生和浙江中医如何结下渊源?故事,依旧从1956年说起——
艰苦条件下坚持学术
年近古稀带头下乡巡诊
抵杭次年,魏长春已年近七旬,但他仍不辞辛苦,毅然担任省中医院副院长。
据相关资料记载,最初的杭城生活朴素艰苦。“抵杭之初,食食堂之大锅饭,住陋舍之硬板榻。多年不问家务之人,而今不仅需看病开会,还需料理个人生活。是时,起早摸黑,孜孜不倦,与各地来杭之杏林名老齐心协力,创建中医病房,乐此不疲。”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魏老在学术发展上仍然取得了新的突破,他繁荣中医学术活动,带头重温中医经典,积奋撰写论文书稿。
上世纪60年代初,面临中药供不应求的状况,魏长春编写的《用药达变举例》、《异药同功》等书,及时帮助当时临床渡过难关。
今天,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正稳步推动着医学人才、医疗资源逐级下沉,但人们没有想到,近半个多世纪前,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医生下基层活动亦在魏长春的带领下开展起来——
1964年3月,魏长春已近古稀,他带头响应号召,带领省政府组织的首批城市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队,随省委社教工作队奔赴各地。
3个月里,医疗队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看病,不仅毫无倦意怨言,而且目光炯炯,充满喜悦。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能够参加首批下乡医疗队,受到当地群众欢迎、赞赏,不仅值得,更是光荣。余生若有机会,我必还会再来。”魏长春这样告诉身边的人。
传承中医之道
“医教结合”的探路人
“魏老不仅是中医师,他还是一名教育家。他在开诊前,都要给学生将半小时的课,他把自己的问诊记录集结成册供学生学习……我虽然没有机会和他学习,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的印象里,魏长春是及早便践行“医教结合”的中医人。
中医之道,在于学,亦在于传承。
省中医院名中医李官火是魏长春的弟子,每每向后辈谈及老先生时,这位七旬老者神采矍铄,滔滔不绝,感动之处,泪涌如泉。“六十年代,我随魏老抄方学习,魏老亲笔为我撰写《李官火同学的培养计划》,在计划书中写道:‘李官火身体不是十分强健,要慎防自己身体弱出毛病,注意适当预防以免因生病影响政治学习与攻学。量力而行,不可贪多务博,古人有言,少则得,多则惑。为嘱。’今念之,舐犊之情至深”。
这位善于吟诗作词的学生和单单一门心思扑在“医”上的老师之间有颇多不同之处。
一日,李官火捧了一本《李白与杜甫》翻阅,魏老见状便说:“小李,我们搞医尚且无暇,你竟有这功夫。”还有一次,魏老让他给自己印一本资料,他印好之后,在封面上画了一个长胡子老头,拿给老师看:“您觉得如何?”魏老观之,哈哈大笑:“你个小滑头。”
魏老弟子皆亲之敬之。魏老坐诊时,抽屉里放一饭盒,里面装的是冬瓜条及冰糖等润喉之品,魏老自己爱吃,也常常慷慨地分给大家吃。对学生一视同仁,他身边有来自全国各地、各种资历和背景的学生,但学生方子开不好的时候,他都会当着大家的面指出来,甚至批评。但他的批评和指正从来都是当面的,直截了当的,从不拐弯抹角或厚此薄彼。
魏老常说:“看病要多思考,看完了之后还要思考,病人认为效果不好的时候,更要多思考。医者要多总结,这样才能提高。”
若是学生对病人态度不好,魏长春则会大发雷霆。一次,一名学生把病历还给病人时,不是递过去,而是丢过去。魏老大怒:“你这是什么态度!你怎么做医生的,你还能做医生嘛!医生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病人?!”
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
“平民思想”影响后辈
对那些自以为身份高贵可以“特殊优待”的病人,魏老常常“不买他们的账”。
一次,一位坐着专车到魏长春家里求诊的患者就吃了个闭门羹,他说:“我在省中坐诊,你明天到医院里挂个号子,我再给你看。我家里前面有姜子牙,后面有钟馗,神鬼不进的。”
还有一次,一位拿着某委员会介绍信的患者找他,希望可以得到特别照顾。魏老说到:“我给你加了号子,已经照顾了,你还要怎么照顾呢?”
这样的“平民思想”深深影响了魏长春的学生们。在学生们眼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生活也非常简朴。
中午的时候,魏长春常常让学生给他买一只八分钱的菠萝面包,有人觉得他吃得太少,他却说:“百姓出身,从来少饿死之际;朱门酒肉,多有撑死之徒。吃得太多,没啥好处。”
傲气和谦卑,在魏老身上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1975 年12月,医院病房收治了一位因吞服12 斤重的大青鱼胆汁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少、神昏的病人。紧急请魏长春诊视,随后他后按中医传统开了处方,回到家中自觉不够满意,遂重新翻阅书籍古典,查到有人用青果、苏叶治疗此症曾获显效时,立刻又赶回医院病房,对原方进行修正,使患者一剂后即有起色,几日便痊愈出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件小事亦足以反映魏长春不护己短、不以名家自居的谦卑心态。
“从魏老身上的故事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医者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往往也是结合在一起的。诚所谓‘医之大者,寿人寿世’。”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说。
【浙江新闻+】
魏长春,字文燿(1898-1987),从医60余年,临床学验俱丰,德术高尚、精湛。专攻内伤杂病调治,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患及急重症,又长于治疗外感时病,誉隆江南。著有《魏氏验案类编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
及弱冠,登大雅
1898年,魏长春出生于北京,祖籍宁波慈溪。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睹父病痛之苦,遂萌学医之愿。年十五,往浙北石门(今属桐乡市)一药堂学徒。时有名医姚精深常坐堂于此。长春诚苦求学,终得姚师指点。
学贵于勤也,学医更需如此。白天利用切药配方之便,辨诸药之性味,悟诸师处方之妙,抄录精华,时时回思;晚上则诵读姚师所予之经典,揣摩所授之处方。三年满师,长春复师从浙东名医颜芝馨。得颜师之循循诱导,越两载,竟得窥堂奥。1918 年,弱冠之时,长春于慈溪县城正式挂牌行医。
长春临诊谦逊负责,细心辨症,大胆用药,不仅不计报酬高低,还常步行出诊,上门随访。就诊病人与日俱增。越明年,愈者愈众,更有危重难疾者,遂声誉大振,门庭若市,渐蜚江南。
1935年,魏长春选择历年治案182例,分门别类,编成《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四卷,得到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绍兴名医曹炳章的赞赏。同年11月,此书付梓,在津、沪、晋、苏、杭、甬、绍等地发行;又承无锡名医周小农力荐,分赠全国各地名医,好评如云。曹炳章作序曰:“余友魏君长春,字文耀,为慈溪积学士也,尝研究医药,手不释卷,间遇疑难奇症,常与余通函讨论,切磋琢磨,虚心采纳,必求其切实中的而后已。”北平名医施今墨曰:“医贵能多读书,及有能治病之证据,验案类编,从实验中来,实深钦佩。”
(部分内容整合自浙江省中医院微信公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