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玲玲 陈伟利)“昨天报警称遭遇家暴的这个孩子,我们得盯紧点,我已经和那边的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记者22日上午11点多,来到杭州婺江路333号的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陈淑芳律师正在与两位同事交流工作。
房间门口,立着“远离家暴,让爱回家”的牌子,这里也是杭州反家暴工作室。
陈淑芳在反家暴的公益路上,已走了10年。2015年,她成立了杭州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团队成员由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及资深执业律师组成,承接杭州市妇联的反家暴服务项目。
“报警是反家暴的第一步,报警不仅仅指受害者自己,每一个知情者也应该这样做,”团队成员邵洁宁表示。
今年是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的第3年,本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倡议,“拒绝暴力,不做旁观者。”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向家暴说不。
更多受害者敢于对家暴说不
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杭州市妇联活动中心值班,反家暴工作室人员保证全年不间断。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妇联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反家暴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汇总,形成月度杭州市家庭暴力分析报告,指导各地反家暴工作。“有的受害人会上门求助,有的打电话,我们还和110有联动平台,目前警方反应很迅速,会第一时间和我们这边联动。”邵洁宁说。
今年2月底,杭州市妇联曾发布一份杭州市反家庭暴力工作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向家暴说不。同时,杭州已形成多方联动的反家暴工作格局,为遭遇家暴者提供多渠道社会支持。公安部门贯彻执行告诫制度,对家暴报警案件及时接警、规范处警、依法处理,依法依规发放并送达家暴告诫书。职能部门高度关注家庭暴力发生。医院、学校、村(社区)等成员单位对反家暴工作认识度普遍提高,市家暴数据信息平台显示,今年来,代为报警人数显著提高。杭州还开展高危家庭排查工作。市妇联连同综治、公安等部门,共同开展高危家庭排查、归类、建档工作,重点关注信访日常接访中偏激人员以及严重家暴案例当事人,实现高危特殊人员信息共享,有效避免极端对立事件的产生,并定期对高危家庭进行回访。
暑假时儿童报警比例增加
在这几年的反家暴工作中,合欢团队也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遭遇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且人群中老人、儿童的比例在增加。
今年暑假,她们在回访家暴报警时就发现,小朋友报警案件有上升趋势——
1号小朋友:13岁的孩子,不做作业玩游戏,不服管教,就打妈妈,砸东西。爸爸报警。妈妈平时也会打孩子。
2号小朋友:15岁的双胞胎,老二要上网,与爸爸争执中,把爸爸手弄流血了,老大报警。
3号小朋友:14岁小女孩,小升初成绩不理想。爸爸打孩子,小孩自己报警。回访时妈妈表示爸爸平时脾气很好。
4号小朋友:一个父亲在打2个小女孩,路人报警。
5号小朋友:小孩子急诊,肌腱撕裂。医生怀疑家暴,报警。(记录员备注:后来核实受伤原因是其他,但仍然要为医生点赞。)
团队中律师指出,即使在今天,未成年子女还是被很多父母当成私产,“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仍在。另外,父母有时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教作业时动手并不是笑话。
“我们特别希望市民在遇到疑似家庭暴力情况时主动报警,就像案例中的路人以及医生,只有大家都不做旁观者,才会保护到每一个可能遭遇家庭暴力的人。” 陈淑芳说。
当事人组成互助小组抱团取暖
“我们团队为什么会选择反家暴工作,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因为一种获得感。工作过程中,当然会累,也会有委屈,但看到受害人走出过往重获新生,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聊着聊着,陈淑芳的眼中突然湿润,她说,“每一个求助者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心酸的故事,所以每一个案例对她来说,都是特别的。”
陈淑芳表示,与其追问遭受家暴的受害人为什么不选择离开,不如问他有什么顾虑,有没有我们可以帮助的地方。
她说,曾接到一个受害女性在派出所打给她的电话,“陈律师,谢谢你,我今天来派出所报警了,警方也出具了告诫书,我终于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了。” 陈淑芳表示,虽然当时那个女子的声音是哽咽的,但自己为她感到欣慰。
今年,最让合欢团队感慨的是,她们组织当事人成立了互助小组,每周举行一次主题不同的活动,从法律维权知识到心理重建等等,让这些有相似经历的人在一起,抱团取暖,互助成长,目前已举办两期。有人参加后说,“感受到了支持和倾听,抒发了心中的郁闷,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