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十几岁时就学到全套技艺,织物出现在许多国际活动场合
守着全国唯一的杭罗厂他有祖传的手艺,祖传的骄傲
2018年11月28日 08:04:4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杭州九堡九昌路55号,远离市中心的僻静之地,少有人语,只有隐隐约约的机杼声,携风而来。

  那是杭州福兴丝绸厂。

  每天早上7点,如果没有其他安排,邵官兴都会准时出现在厂里。拿起木梭,穿过千丝万缕的纬线,脚踩踏板,击打竹筘,在“嚓嗒嘭”的节奏中,如清晨雾霭般飘逸的杭罗,向前缓缓蔓延。

  34年了,这家手工织造杭罗的老厂,全国独此一家。

  杭州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杭罗了。绫、罗、绸、缎,我国丝绸中的代表产品,“罗”因产自杭州,又称“杭罗”,由纯桑蚕丝织制而成,质地轻薄,手感爽滑,穿着挺括舒适,与江苏的云锦、苏缎,并称为中国的“东南三宝”。

  2009年9月,“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真正的国宝,邵官兴也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末光绪年间开始,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做杭罗的,很骄傲。”

  “历朝历代杭罗都是贡品,这是好东西,很骄傲。”

  “翻丝车、牵经车,这些都有一两百年历史了,很骄傲。”

  说起杭罗,64岁的邵官兴提到最多的两个字:骄傲。

  他领着我们走到那台木质翻丝车前,80个六角套丝架同时旋转着。偶有一条丝线断了,套丝架停了下来。他觑着眼睛,从千万根丝线中一下子就找出断线,灵巧地打个结,用胸前的小剪子剪去多余线头,手指一松,那根线就带着平滑的结扣,重新汇入流淌的丝海中。

  这是他9岁就学会的“童子功”。

  每天放学回来,他跟在母亲身边,学着把断掉的蚕丝接起来。也从那时开始,他的身上多了一件别的孩子不会有的贴身之物——小剪刀,用一根绳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每天不离身。

  十几岁,父亲看他悟性高,又肯学,便将杭罗织造技艺全部教授给了他。浸泡、翻丝、牵经、穿综、穿笳、打蜡、揺纡……二十几道大工序,样样精通,还熟练掌握了装机、修机的本领。

  一台织机大大小小近千个零部件,他只要靠耳朵听,就能知道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只要不是主要零件坏了,我在十几分钟内都能修好。”

  在工厂的一个小隔间里,陈列着一排排邵官兴珍藏的杭罗服饰。一件深藏青色的中式服装,是他的得意之作。去年6月两岸经济论坛上,他送给马英九的中式杭罗服装,就是“同款”,从选材、织罗到剪裁,都由邵官兴亲手完成,“我花了十几天时间做这件衣服,杭罗能走向台湾,牵起两岸友好一家亲,我很荣幸。”他说。

  在重大国际活动中,都有杭罗的身影。G20杭州峰会期间,福兴丝绸厂被列入“丝绸之府”体验路线,接待了数百名中外宾客,也将杭罗丝绸衬衫赠送给了峰会国家领导人。

  杭罗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在邵官兴看来,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传统水织法”——“古代怎么织,我们就怎么织。”

  新鲜蚕丝周围包裹着一层粘稠的胶状物质,需要脱胶。把蚕丝放入清水缸中,再加入一种祖传秘方,使蚕丝保持半脱胶的状态,这样,织出来的杭罗面料,舒适柔韧又能长期保存。

  “我母亲有很多杭罗衣服”,邵官兴回忆从前母亲经常讲的故事,抗战爆发,她将家里稍微值钱的物品都埋在了地窖里。抗战结束,打开地窖,棉麻衣服都变成粉末了,而杭罗只是褪了点颜色而已,安然无恙。

  水织法对季节有要求,最适宜的是春秋两季。夏季温度太高,微生物发酵,会散出一股异味。冬季,泡在水里的手会干裂,只靠搽点油缓解。

  “杭罗的工艺全部学下来至少要七年,年轻人大多顶不住苦,”邵官兴说。现在传承这门手艺的,只有邵官兴的女儿女婿,“工厂里的老师傅最多还有五六年好做,之后就谁也说不准了。”

  “我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杭罗,”邵官兴摩挲着手中的竹篗(yuè)子,“这很重要,要是真的失传了,对不起我们几千年的丝绸文化。至少我不会停,一定要世代相传。”

标签: 蚕丝;机杼;织造;骄傲;丝线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