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俞犁鲲)冬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北山社区,患肺癌刚出院不久的徐师傅,在家里晒着太阳,安心休养。亲友们偶尔会来看望他,虽然离异独居,但徐师傅并不孤单。他说,多亏了区政府和街道,帮他跨过了人生一个大坎。
今年5月,余杭区出台“三个不让”救助政策,即不让孩子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不让群众因疾病而过不上温饱生活,不让老人因老无所依而得不到基本保障。徐师傅便是这一政策出台后的首个紧急救助对象,他平日靠打零工为生、收入不高,上半年突患肺癌,11月初因病情加重住进了重症监护室。11月5日,由于无力承担高额住院费用,亲友帮他向社区申请了医疗救助。当天下午,余杭区民政局启动24小时紧急救助程序,开通“绿色通道”,第二天就拨付了2万元救助金。
“紧急救助,一刻也不能耽误。”余杭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金定星说,以往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仅家庭情况核查等程序就需要一周左右,救助金到手至少要等半个月。如今遇到紧急情况,除了申请临时救助,还可以通过“三个不让”政策中的紧急救助程序先行救助,救助措施能在24小时内到位。
为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到精准帮扶、应保尽保,近年来余杭区民政局积极开展社会救助相关工作。截至目前,余杭区共计各类救助对象13228人,其中低保对象9501人、低保边缘对象3653人、特困人员184人。
多年来,金定星奔波在社会救助工作一线。他说,工作的难点在于救助对象覆盖范围不够广、救助金额有限。而“三个不让”救助政策的制定,将社会救助对象从低保、低保边缘、临时救助人员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如今,余杭区所有因生活困难导致面临失学风险,以及由于重大疾病、年老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余杭区户籍人员,都可以提出救助申请。“医疗、养老、教育、就业,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救助力度也加大了。”金定星说。比如,对于经医疗困难救助和临时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对象,当地政府可给予特困医疗救助,经过报销及救助后仍需要个人承担部分的医疗费用,可给予70%救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今年5月,余杭区正式印发《关于确保“三个不让”加强救助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救助对象家庭状况核查方案以及救助标准。随后,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成立救助帮扶领导小组,走访审核。如今,在余杭,家庭困难的在校大学生、病人、老人、失业人员等几类群体,更加不用为生活担忧。
家住临平街道庙前社区的王洁(化名),在今年8月收到了艺术专业的大学录取通知,然因家境贫寒,临近开学,近2万元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听街道干部告知“三个不让”政策后,王洁和妈妈来到区民政局申请了教育救助。根据政策,因家庭困难导致面临失学风险的人员,在国内全日制高校就读的在校生,每年学杂费在2万元以内的给予全额资助。王洁在开学前拿到了救助金,安心入学。
为方便救助对象,余杭区还启动了电话申请救助程序,救助对象只需拨打“百姓通”热线或当地民政救助热线就可申请。截至目前,“三个不让”救助政策已成功救助130户,累计发放救助金近200万元,最高救助金16.63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