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批援马里医疗队随队翻译洪禹思保存的两张老照片
今年是我省向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10日下午,省领导在省人民大会堂看望了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代表。省委书记车俊,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出席。
为践行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医疗援助的长期战略,我省自1968年起,先后承担了向非洲马里、中非和纳米比亚派遣医疗队的任务。
50载筚路蓝缕,我省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53批,共派出队员1127人次,其中,援马里医疗队是三支医疗队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支,自1968年2月派出至今,从未中断。我省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坚持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悬壶济世、造福一方,在非洲人民心中竖起了一块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友谊丰碑。
在过去的50年里我省的援外医疗队员们,为当地患者持续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约1226万人次,断肢再植、脑动脉瘤手术、超声介入治疗、肿瘤放疗等多项技术从无到有,开创先河,填补了受援国医疗技术的空白。
》》此前报道
万里之遥 唱响生命之歌
三枚骑士勋章传递仁心大爱
在这些先进援外医疗集体和个人中,有1个全国援外先进集体和1位全国援外先进个人。
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他们怀揣着大爱与担当,告别祖国和亲人,不远万里来到受援国,克服语言、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坚守岗位、忘我工作——
中国医疗专家在传授手术的高超医术。通讯员 刘吉平 摄
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经历恐袭 他们发扬大爱
去年8月,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回到浙江。两年来,31名医疗队队员用热血和汗水、仁心和仁术,在战火纷飞、疾病肆虐的马里救死扶伤,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2015年7月20日,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抵达马里,开启漫漫援非征程。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尼日尔河畔坐落着由中方援建的马里医院,这是浙江医务工作者每天的“主战场”。
没有电脑、人工叫号、手工开方、传染病肆虐……在医疗队队员眼里,马里医院“艰苦而富于挑战”。
由于公共卫生基础薄弱,长期缺乏医护人员,马里当地传染病高发。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总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清晰地记得初到马里参与的第一次大面积骨折救援,他们面对的是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我们没有退路,戴上双层手套、护目眼镜就开始抢救。”
艰苦条件下,医疗队队员将新医疗技术和医疗改革项目落地万里之外,福泽一方百姓。
五十载风雨兼程。1968年至今,我省已派出24批援马里医疗队,共计700多人次。截至2016年7月,我省援马里医疗队共为当地提供门诊、急诊服务931万多人次。
大爱无疆。两年间,从争分夺秒的手术室到战火纷飞的冲突现场,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在万里之外诠释着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2015年11月20日早上,巴马科丽笙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在接到中国驻马里大使的指令后,医疗队队员携带急救箱、水和干粮赶到离现场仅500米的安置中心。宋柏杉告诉记者,身为骨科医生,即便早已见惯生离死别,面对和自己一样前来参与马里援建的几位同胞长眠于此,他依然心情沉重、彻夜难眠。
万里之外,医疗队队员还积极开展“双下沉”式帮扶。援非期间,医疗队队员到达卡地医院义诊。当地人对中国医生非常有感情。看到中国医生再次来到卡地,有患者说:“我以前都找中国医生看病,很想你们回来!”
从中国到非洲,从杭州到马里,医疗队队员跨越的不仅是8个时区的地理距离,还有难舍难分的思乡之情。
最难以忍受的,是远离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孤独感。每逢国内传统节日,不少队员难掩思乡之情;遭遇动乱,队员们也只能通过微信向家人报平安。
异国他乡,思乡之情化为对当地病人的关爱。今年7月,医疗队接受马里总统授勋。授勋仪式上,有人告诉医疗队队员:“我们一直很信任中国医生。”
中国援马里医疗队队员们收到的感谢信
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先后六次参加马里医疗队
从1972年到2013年,徐连松先后六次参加援马里医疗队担任翻译,2009年担任疟疾专家组翻译在马里和科特迪瓦工作过三个月。
在外期间,徐连松见证了我省援外医疗人员传承着“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为了解除病人的病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勤奋工作,使医疗队长盛不衰,得到当地人民广泛的尊敬和高度评价。
多次援外医疗的经历,使徐连松感受到祖国崇高的国际威望,和作为一个中国医疗队队员的自豪。医护人员们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待病人高度负责的优良品德深深地感染了他,令他受益匪浅。
令徐连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一次参加医疗队期间,经历了2012年马里政变,队员们紧紧团结在队长周围,在使馆党委的领导下,锻炼了意志,经受住了考验。
参加援外医疗,徐连松也亲历了党和国家对援外医疗人员的关怀,体验了医疗队各方面不断的改善。生活上,初期三四人住一间房,只一台电扇,室内温度可达三十六七度。大树下搭个塑料棚算是饭堂,大雨时雨水会滴到饭碗里。有的点,长期没有自来水,吃的用的全是油罐车从河沟里拉来的水,雨季时水非常浑浊,只能用明矾澄清一下。
如今,援马里医疗队有专门的宿舍大院,有宽敞的食堂餐厅,队员每人一间大房,空调热水器,冰箱彩电,一应俱全。徐连松感慨地说:“这些全靠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发展了,国家对于援外医疗队员更为关心、更为支持。“
徐连松在马里的工作生涯,前后跨度四十来年,每次回国都会被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深深震撼。“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通过多次援外医疗、多次的比较,使我越来越坚定这一信念。”
“我相信,我省的援外医疗也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成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