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不同观点就不同 你的孩子认同吗
青年时报(首席记者 王贞颖 通讯员 翁乐)2018年12月14-15日,首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暨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举行。首批加盟学校共32所中小学,辐射杭州、上海、合肥等区域,其中杭州市17所,江干区有15所。
本次论坛既有联盟学校初见成效的课例展示,又有专家抛砖引玉的观点分享。据悉,该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与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杭州凯旋教育集团承办,旨在促进学校的深度变革,推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孩子有无限的可能
儿童哲学不只是一个生涩的名词
在小学阶段就推哲学,会太早吗?专家们说,孩子潜能无限,还怕不够早;尝试哲学融合课程的老师们说,孩子们会给你许多惊喜。
“孩子处于好奇心最活跃的时候,应该是哲学播种的最好时机,小孩子像哲学家一样,对自己说的话感兴趣,爱去玩语言的游戏,哲学不应该只是一个名词。”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潘小慧在会上分享了台湾儿童哲学发起人杨茂秀的观点。
好比孩子跟家长说起“我为什么要上学”“我为什么不能迟到”“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在很多家长的视角,这孩子有些“叛逆”和“不乖”。但其实孩子的脑子里真的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家长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回答,就会对孩子做出不一样的引导。
“小时候家长告诉你,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有多少人?”潘小慧现场做了几个调查,不少与会的老师都举起了手。类似的经历在潘小慧五岁时也发生过。“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外婆生的”“外婆是外婆的妈妈生的”……潘小慧和妈妈的交流,以此类推,无限循环,没完没了。“但我五岁时就知道我的妈妈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一直挂在潘小慧心里,直到18岁时她接触了哲学,才真正明白“第一个妈妈如何而来”。
那么,哲学如何与中小学的课程结合呢?其实,江干区凯旋教育集团各校在儿童哲学方面的探索已一年有余。在本次的课例展示中,春芽实验学校的绘本阅读让与会人员印象深刻,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宽度有了新的突破。老师通过绘本《他们都看见一只猫》,引导学生思考:明明是同一只猫,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呢?通过绘本《鸭子?兔子?》则最后总结出:角度不同,观点不同。
建立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
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群”
本次会议,围绕“儿童、哲学与教育”的主题,共展示了四堂课,分别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绘本及哲学读本,以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头脑风暴,进行跨校和跨区域的联合教研。
课中,主要设计以“辩论台”为主题的活动单,培养孩子收集资料、汇报展示、团队合作、口语表达等能力,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小组合作搭建平台,从正反两面开展多次对话,培养学生哲学思辨和思维能力。
“哲学课程在中小学的实践,是传承与创新。”江干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晖在联盟成立大会上提到,哲学,在根本上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塑造,“让中小学生学习哲学,我以为,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起‘发问—思考—解答’的学习模型,从心智的深层,促成‘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把哲学课程建设成为切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的‘思维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而建立儿童哲学项目学校联盟,形成了跨区、跨市、跨省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群”,从而拓宽了儿童哲学项目的辐射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半径,是江干教育“新共同体”理念的深化和拓展。徐局长介绍,在江干,还有STEAM课程、全景课堂等项目的“协同发展群”,这些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课程改革、满足多元教育需求,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