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改革开放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
1996年4月,“都市圈”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当时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提出,到2010年中国将会形成九大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天然优势,被视为国内区位竞争力最高的都市圈。
2007年,由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座城市组成的杭州都市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成功在西子湖畔举行,拉开了杭州都市圈城市合作的大幕……
2018年10月25日,杭州都市圈第九次会议市长联席会议,批准浙江省衢州市和安徽省黄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扩容为六城。
从“一省四市”到“两省六市”,建立11年的杭州都市圈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的黄金十年。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有影响力的长三角金南翼正逐步在壮大。
六客齐来共一舟
2001年,杭州将所属的萧山、余杭两市撤市设区,主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正如火如荼。
当时在杭州城北的杭印路上,有一家名为“恒丰皮革”的企业。董事长杨宝庆敏锐地注意到产业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劳动力成本升高,用地开始紧张……要不要搬?往哪里搬?这个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打拼的民营企业家陷入了沉思。
嗅到风向变化的不止杨宝庆一个,在杭州北边30多公里外的湖州德清县,一份“抓住杭州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依托杭州,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政协提案,引起德清全县上下的轰动,被列为德清当年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
提案的主笔者,时任德清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章永康向记者说起了往事:“1995年,我在德清县计经委时曾参与过省规划部门对德清城镇体系规划的论证会。专家们认为,德清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三角总体区位优势和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辐射,这种引力强度的排序为杭州-上海-湖州。”
尽管杭州的辐射力大于上海,但当时国家层面大力推行的却是接轨浦东战略。“当时顶层设计很少,改革发展中很多问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也就是小平同志讲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背景下,章永康大胆提出的融杭提案,得到了县政协的高度重视和与会人员的广泛共鸣。
德清县两会结束后,该县政协牵头组织有关人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分工业、农业、旅游、房地产等几个专题进行调研,最终于当年8月形成了一份《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快德清发展》的报告,得到了县委的高度评价。
德清的“一号提案”,同样让远在杭州的杨宝庆看到了一条出路。2002年,随着杭宁高速浙江段建成通车,杭州与德清的时间距离一下子缩短到半小时,更是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瞄准这一机遇,“恒丰皮革”把生产厂区搬到了德清,并从此有了一个如今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泰普森”。
在他之前,已经有“同能铸造”等4家杭资企业率先赶往德清“首吃螃蟹”。2003年,德清正式提出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发展战略,从此,这座浙北小城正式敞开心扉,环抱杭州,开启了一段对外开放、高端融合的新篇章。
事实上,对于苦恼于用地成本上升的杭州企业来说,北面的德清并非唯一的选择。在杭州东大门外,嗅觉同样敏锐的海宁人早在2001年就提出“接沪融杭”战略,准备把握这一轮中心城市企业外迁带来的机遇。
与德清一样,海宁融杭的一大难题也是交通。尽管紧邻余杭,但由于钱塘江防护林的存在,当时从海宁前往杭州下沙需要绕行几十公里,要修通道路又只能依靠杭州方面。最后,海宁人想了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2002年,海宁市出让紧靠杭州下沙的3000亩土地,由杭州方面负责有关道路建设。当时,这片土地因离海宁市中心距离太远而很难开发,被用作倾倒工业垃圾。
尽管只是一片“荒地”,这一协议仍然被评价为大胆打破政区限制的大动作。更重要的是,协议达成后,两地交界处的春潮路终于得以打通,从此海宁前往下沙再也不需要绕路。沿着这条路,大量因杭州城市东扩而面临拆迁的杭企迁入海宁。“我们高新区百分之八十的企业都来自杭州。”海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斌回忆,“相比杭州的部分县市,无论是距离还是交通,海宁都更接近杭州主城区。”
十几年过去,当年的“不毛之地”早已成为海宁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区块之一。作为融杭的主阵地,海宁西部杭海新城的发展前景甚至被认为会超过东部的主城区。
除了德清和海宁,安吉、桐乡、柯桥、诸暨等其它与杭州接壤的周边县市也纷纷在不同阶段提出了自身的融杭战略。六个分属三大地市的县市区,一齐唱响了一曲动人的融杭大合唱。
当年不负西湖约
2003年3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奔赴上海、江苏学习考察,拉开了三省市高层频繁互访的序幕,2003年因此被视为“长三角元年”。
在长三角升温的背景下,次都市圈早期市场的萌动也逐渐转变成了政府的主动推动。同年12月,《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首次提出了杭州湾沿线城市跨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
2005年下半年,一份由省委政研室起草的课题报告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在这份报告中,省委政研室结合浙江实际,就如何加强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建议,并明确提出要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打造增长极。
在当年12月召开的杭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全面启动杭州都市圈建设。
一石激起千层浪。杭州市委的这一决定,得到湖州、嘉兴、绍兴三地政府的积极回应。但在民间层面,疑虑和担忧仍然存在:“杭州的城市体量这么大,会不会存在‘虹吸效应’,把周边的人才资源吸走?”“客人都跑大城市消费去了,小县城的服务经济还怎么起来?”
在经久不息的争论声中,市场悄悄给出了答案:早期,就有近百家企业搬迁到了德清。于杭州而言,腾出了发展空间;于德清而言,推动了招商引资。
从2006年初开始,杭州市有关部门会同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发改委和经合部门围绕加强四城市合作交流与研讨。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协调和筹备工作,2007年5月25日,杭州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成功在西子湖畔举行。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从这一天开始,以杭州为中心,以湖州、嘉兴、绍兴为副中心的杭州都市经济圈,诞生了!
市长联席会议的召开和协调会及其办公室的建立,标志着四城市从此进入了都市圈区域联动发展的新阶段。
尽管名字叫“杭州都市经济圈”,但四个城市的合作范围却从一开始就超出了经济领域。在这次会议上,时任杭州市长的蔡奇同志一连提了七个“共”字——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树、市场共拓、环境共保、人才共享,得到了四城市主要领导的广泛认同。
在第二次市长联席会议上,规划、交通、产业、环保、旅游、宣传六个专业委员会得以构建。湖州、嘉兴、绍兴三个兄弟城市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派遣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圈办和各个专委会中任职,并在各自的发改委或经合办设立对接机构。融杭被纳入了一些地方的政府综合考评。
有了制度保障和工作抓手,跨区域发展掀开了新局。“兄弟城市的人坐在一起关系都很好。尤其是在省发改委批复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发展规划后,大家的热情就更加高了。”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一名当时的相关负责人回忆。
彩笔十年留翰墨
记者手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已更名为杭州都市圈,并成为全国首个都市经济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
经过十多年的联动发展,杭州都市圈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2年,在全国18个大都市圈的分析评价中,杭州都市圈规模名列第四,绩效评价指数名列第三;今年发布的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杭州都市圈独领风骚,集中了全省六成以上的百强企业……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7224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4496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7.3%。
当年对于大城市“虹吸效应”的担忧也早已烟消云散。杭州都市圈最大程度地放大了杭州的经济辐射效应,列入搬迁计划的杭州市属企业近六成搬迁至湖嘉绍三地。十多年前率先到德清“吃螃蟹”的泰普森,现在早已成为产品远销欧美的行业巨头,并连续多年登上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
随着杭州进入“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新时期,杭州都市圈也迈上了抱团接轨上海,建设世界级大湾区的新征程。
2018年10月25日,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杭州余杭召开。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到会祝贺并致辞。杭州市市长徐立毅出席并讲话。
周江勇强调,新时代新起点,作为浙江发展至关重要的增长极和长三角“金南翼”,杭州都市圈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握新机遇、共绘新蓝图,聚焦“全网络”“全链条”“全流域”“全卡通”,在构建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协同联动的产业体系、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共保共治的生态格局、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上实现新突破,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上走在前、作示范,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徐立毅指出,杭州都市圈六城市要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迈进新时代,面向未来、放眼长远,在服务全国发展上展现新格局;遵循规律、顺应潮流,在推动区域能级提升上展现新格局;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在促进区域深度协同上展现新格局。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构建杭州都市圈是杭州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件大事。杭州都市圈既是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也是打破行政区划坚冰的“先行区”,已成为全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块。都市圈所倡导的包容机制和共享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一脉相承,也为解决国内跨区域合作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杭州经验”。未来,杭州都市圈将继续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辐射全浙江,接轨长三角,在建设世界级大湾区过程中唱好主角!
同舟共济扬帆起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年,当年的怀疑、忧虑早已烟消云散。杭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正是改革开放浩荡历史当中的一个鲜活样本。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成于微澜之间。翻开当年的《杭州日报》,“杭州都市经济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时,不过是一条消息——《德清“零距离”融入杭州》。作为德清融杭提案的提出者,章永康没有想到,未来这个词会连接起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六座城,成为长三角金南翼最闪耀的一颗明珠。
从民间的暗潮涌动到官方的四手相握,杭州都市圈的构建,可以说既是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也离不开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
这一过程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地方利益与融合发展的博弈从未停息。刚开始时,争论和质疑的声音并不鲜见——“德清是湖州的德清”、“海宁的大学生都跑去杭州工作,本地还怎么发展” ……
然而,真理从不是争出来的。当年共筑都市圈的杭湖嘉绍四城,如今早已一起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甚至连圈外的衢州、黄山也慕名而来、争相加入。历史已经证明,单个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正在过去,城市群、都市圈的时代已经到来。
2007年5月,杭州都市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达成的共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和远见的光芒。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经济先行圈、生态环保圈、生活幸福圈”,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与改革勇气。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