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浙江在线1月5日讯 大家都说时间太快,白驹过隙。比如,在一分钟这个时间单位里,就是千变万化。
拿浙江举个例子——
一分钟,有54名游客来到西湖;一分钟,有30辆汽车驶过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分钟,杭州的城市大脑可以运算上百tb的数据;一分钟,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是9900千克;一分钟,浙江能创造GDP985万元人民币。
时代与科技将生活提速,我们似乎很难再慢下来。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喜欢拿木心的《从前慢》出来感慨,怀念旧时光。
在旧时光里的一分钟,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个名为《非遗一分钟》的视频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2018年的重阳节,钱江晚报和五洲文化联合发起了“寻找最IN非遗老人”秋季文化行动,走访了全省多个市县的10位非遗老人,倾听他们在高速发展的当下,坚守着旧时光的故事。
而他们只是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工百匠” 浙江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心故事,记录了100位非遗匠人、匠心,以及与他们共存的技艺、社会形态、环境形态;“浙江好腔调”细数了在一年一度展演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小曲种和传承人。
在这个名为《非遗一分钟》的视频里,在快速运行的时代映照下,非遗老人们的一分钟,显得如同“龟速”,一点点,慢慢地。
1933年出生的张小泉剪刀锻造技艺传承人施金水,他的一分钟,是用锤子手工锻打完成一次张小泉剪刀锻造的核心工序:嵌钢,而要完成一把手工剪刀,需要72道工序。
1936年出生的仙居无骨针刺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汝兰,她的一分钟,是在一平方厘米的纸片上刺60个孔眼,而一盏无骨花灯针眼少则十几万孔,多则上百万孔。
1941年出生的越窑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她的一分钟,是在瓷器的泥坯上,用半刀泥刻花技艺刻下20刀。而一件以半刀泥刻花为主要装饰的瓷器,少则数百刀,多则上千刀。
1955年出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传承人王超辉,他的一分钟,是在1.1*1.1厘米的棠梨木块上刻一道笔画。
1957年出生的中国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郑昌贵,他的一分钟,是凿出一个廊桥的柱洞。而郑昌贵带着三、四个人建一座廊桥,从动工到竣工,就要整整一年。
……
无数个一分钟汇聚在一起,带来的不是令人震撼的庞然数据,而是一件件完整圆融的作品,镌刻着旧时光的美好。
他们用时光精工细作,慢慢地,慢慢地,最后勾勒出文化的轮廓。这就是我们保护非遗的意义所在。
当然,非遗保护的脚步,正在加快——
去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中,浙江入选人数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筹建中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迎来第二批藏品;一系列非遗主题的博览会、工艺周、论坛陆续举行;浙江省发布第一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而非遗保护不仅仅是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事,也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投入进来——
在进行非遗报道的同时,我们还同步推出了一些互动,与更多人分享匠人们的技艺:
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邱昌明,送出了他亲手制作的湖笔;“浦江剪纸王”吴善增,为读者专门剪了一幅《西湖文化广场》;64岁的杭罗制造技艺传承人邵官兴,邀请大家去他的杭罗文化园参观体验,手把手教你亲手织造一段杭罗;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送出了自己研发制作的10件古船拼搭模型。
而我们为他们送出的礼物,是这个名为《非遗一分钟》的视频。
我们用这个视频,致敬这样的一分钟——世界瞬息万变,但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慢下来。
在他们的一分钟里,我们找到了旧时光之所以动人的原因——
在快速高效的生活中
如果有一件事,让你必须花上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
既不动声色又充满艰辛,
也未必会有物质意义上的赚头。
有多少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做?
从这些非遗老人那里,或许可以寻到答案。
这份倔强的坚持,不是鸡汤,而是告诉我们,这世上真的有不同寻常的坚持。
新的一年来了,珍惜每一分钟,流年不负,岁月可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