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田兰芳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忽如一夜春风来,滴滴的“滴水贷”、今日头条的“放心借”、美团的“生活费”早已悄然上线。当抢食者蜂拥而至,消费金融这片蓝海将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后来者又该如何制胜?
当“消费是美德”成为“小趋势”,消费金融则给身处寒冬的银行业投进一缕阳光。然而,这块美味的蛋糕在被BATJ互联网巨头和一些互金平台抢食之后,如今又迎来了新的劲敌。
这两天,一些用户打开滴滴App会发现,新增了一个“金融频道”,而该频道中的“信用付”和“滴水贷”产品引发了不少用户的注意,用户可以用来进行车费预支和贷款消费。这意味着滴滴将进一步发力消费金融领域。
不到一分钟即可成功贷款
消费金融成流量变现新出口
记者打开“滴水贷”的申请界面后,一张“1万元15天免息劵”立即弹跳出来。在输入银行卡账号、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码,并进行人脸识别之后,便跳转至“额度正在审批”的页面,不到一分钟,记者便收到成功获得20万元贷款额度的短信提醒。
与“滴水贷”不同,“信用付”采取的是预付模式。每位新用户可享受500元的消费额度用于预支车费,到期日之前还款即可。不过,目前该功能仅针对部分用户开通,不支持用户主动开通。
滴滴低调布局消费金融的动作并不出人意料。去年9月,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发布了一封内部信,信中透露,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元。而另一组来自央行的数据则显示,近一年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达到86.67亿元。
面对这块美味的大蛋糕,长期处于亏损运营、但拥有用户优势的滴滴难免蠢蠢欲动。相比额度有限的“信用付”,滴滴此前上线的另一款信用贷款产品“滴水贷”借款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不过,在这款产品上,滴滴更多地充当的是“导流”和“数据支持”的功能,资金来源则由正规的持牌机构提供。
对于滴滴的入局,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分析表示,滴滴信用贷业务存在潜在场景单一和风控两大问题。“滴滴自有场景以出行为主,相较阿里、苏宁、美团等泛零售巨头优势寥寥。在当前‘强化消费场景,严控现金贷’的消费金融监管导向下,滴滴由于场景单一化,可能存在较大的合规压力。”
在风控上,他认为,滴滴的特殊场景对于司机端的信用贷风险控制特别有力。但在乘客端,目前滴滴场景内积累的出行数据金融或交易属性不强,与现金贷所需数据的关联度不足;出行、购车频次相对餐饮、社交等还是较低,数据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
借款一万元
支付宝、滴滴比银行贵两三倍
面对蜂拥而至的“搅局者”,银行也终于坐不住了。这两天,针对一款消费金融产品,招商银行杭州分行发起的一项“闪电贷周年庆”活动显示,凡是在本月10日前申请“闪电贷”的消费者,可享受年化利息4.248%起的优惠,算下来,借款一万元,每天仅需支付1.18元利息。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通过滴滴“滴水贷”借款,借款一万元,每天需要支付4.5元利息,这是招行“闪电贷”的3.8倍。而据了解,滴滴方面根据个人征信情况匹配不同的利率,最低日利率为万分之2。当然,即便是实力更为雄厚的支付宝,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也不如银行,根据支付宝“蚂蚁借呗”的提示,借款一万元,每天需要支付3元利息,而这一水平也是招行“闪电贷”的2.5倍。
“可以看到,在消费金融方面,银行在资金端和用户端的优势十分明显。”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对2018年上半年典型银行的存款成本率统计发现,无论何种类型的银行,存款成本率基本上都在1.3%-2.4%之间。
与此同时,大中型银行都拥有数以千万乃至亿计的用户,这些用户经常使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手机App进行支付、转账、购物、理财等操作,也就是说这些银行本身也拥有可观的流量。例如,招商银行App上半年的月活跃用户数接近3300万,其掌上生活App月活跃用户数则超过3000万。
李万赋补充分析说:“即便是不能吸收存款的消费金融公司,其资金成本也低于互联网公司。前者作为正规金融机构享有多渠道的融资便利,例如同业拆借、银行贷款、金融债、ABS等。”
行业分化加速
未来将是“拼爹拼腿”时代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这两类持牌机构,是央行公布的短期消费贷款的主要发放机构。从规模上看,银行依然是消费金融存量及扩张的主力。”李万赋介绍说,目前非持牌机构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为以BATJ、唯品会、苏宁等为代表的电商、流量平台;一类为美团、滴滴、携程等为代表的渠道、厂商平台;一类为趣店、买单侠、佰仟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相较之下,非持牌机构正在日益分化。”据一名杭州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人士分析,由于具有流量和自有生态圈优势,阿里、京东、百度类头部电商巨头风头尚劲;而小米、携程基于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发行了ABS进行融资,可见其产品逐渐获得市场认可;但P2P平台成交量的绝对值则在逐渐萎缩。
在李万赋看来,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和政策环境将更加规范,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将进入“拼爹、拼腿”时代。“对于非银行和头部电商,在发力消费金融业务时只有两条路可走。比如说要避开头部机构的锋芒、不断转战新领域,依靠商业敏感度独立生存并构建护城河;或者是凭借某些先发或者技术、商业方面的优势,被头部机构控股或收购,借助头部机构的资源实现高速发展。否则,将很难获得竞争优势,会逐渐消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