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杭州打磨助推企业科技进步的魔法棒 从“开放实验室”到“共享研发检测”
2019年01月10日 09:32:04 来源: 每日商报 张恩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耐腐蚀材料表面微观状况

  通过紫外光谱仪做除醛产品的除醛性能测试

  文杨明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客户委托飞秒检测团队进行研发的,会是什么产品。

  配方类精细化学品的范围太广,在他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客户要的产品配方研发出来,并找到合适的原料供应商,不管这个产品是特种除味剂,还是日用化妆品。

  接受采访之前,文杨明一直将公司定位为“第三方研发服务机构”。当他听到“共享研发检测”一词时,略显激动,“或许这个说法,更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创业初衷。”

  文杨明是南京大学的硕士,他还有两个搭档——区升举和葛春,前者是南京大学的博士,后者是中国矿业大学学士。2016年4月,“三剑客”聚在一起,创立了“飞秒检测”。

  截至如今,飞秒检测总计服务了7000多家企业。这让文杨明很有成就感。

  飞秒检测提供的,不仅是研发设备的共享,还有研发能力和人才的共享。不过现在市场上更为常见的是,是研发设备的共享。

  “对中小企业来说,要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再配上几位研发人员,成本太高了!”文杨明感慨,研发检测共享,从出发点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不久前,《浙江省共享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发布。在十个发展支点中,第一个就是研发检测共享,具体包括“提升现有各类产业平台的研发检测服务水平,推广共享实验室、共享实验工厂等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研发检测机构等内部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探索建立行业共性研发试验共享服务平台”。得知这个消息,文杨明及时和区升举、葛春分享,三人高兴了挺久。

  但好事,不一定好做。

  共享经济未热之前 杭州已有“开放实验室”先例

  研发检测的共享,早于单车、汽车、充电宝很多年。只是当时,“共享”还不流行,人们习惯在前面冠以“开放”两字。

  2005年以来,浙大科技园作为实验室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陆续搭建了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共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可谓“一举多得”。当时,实验室设备先进、聘请的专家团队知名度高,慕名前来做实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很高。

  然而,有一个难题却是平台需要直面的。这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的仪器设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操作。几年运营下来,园区管委会逐渐意识到,如果由园区运营团队来管理维护设备,一方面,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若设备闲置时间长,成本开支不小。

  经过不断探索,浙大科技园正逐步探求一条“与相关企业共建共管”的共享道路,以“政府支持、园区落实、企业参与、有偿服务”为建设思路,采取市场机制运营,对孵化企业进行保本有偿服务,并面向杭州市乃至于浙江省地区的企业开放、有偿使用,以实现园区管理者、参与企业和被服务企业的“三方共赢”。

  以浙大科技园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为例,浙大科技园与园区孵化企业——“飞秒检测”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由“飞秒检测”来运营、维护实验室的设备。据悉,仅这一开放实验室,2017年就与37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上百家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累计服务检测1200余次。

  另外几个平台也表现不俗。2017年,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新增32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企业,并进行60余次技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的验收工作,年度服务企业67家,服务次数82次。

  随着浙大科技园管委会与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合署办公、一体化运行,工研院和科技园将继续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探索“共享”之路,让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共享”服务,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据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如何撬动共享实验室“聚宝盆”这一问题上,市场化运作是关键。无论是园区,还是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实验仪器的“富矿”,让共享实验室参与经济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都是必经之路。

  安捷伦液相设备,用作药物含量检测

  pka测定仪

  检测生物样本

  不仅共享实验室设备 还要共享研发能力和人才

  飞秒检测是2016年4月成立的,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各类物质分析测试、未知物(成分)分析、配方剖析、工业诊断与技术开发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除了使用浙大科技园的相关实验设备外,还投入了上百万元,采购自有设备和建立自有实验室。

  文杨明选择做这件事,看中的是,中小微企业迫切想要产品创新的决心,与资金匮乏、研发能力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前段时间,有一家企业负责人找到文杨明,希望帮忙研发一款除醛液,用于工程上去除甲醛之用。文杨明盘算了下,光是研发这款产品,要用到的设备就有不少。

  一台红外光谱仪,用作分子结构研究,15万元;气相质谱仪,用作低含量成分研究,70万元左右;扫描电镜,用作材料的性能研究,70多万元……再加上一个至少110平方米的实验室,以及数名研发人员的投入等,“产品还没见到,各种投入就300万元-400万元下去了。”文杨明说,从中小企业的出发点来说,实验室的共享是极其有必要的。

  但仅仅是共享设备,又是完全不够的。在文杨明的团队里,一共有近30个人,其中一半是研发人员。

  针对客户的研发需求,飞秒检测团队要做的主要有这几步:项目评估,看看客户的研发要求可否满足并提供报价;小样制作,在1-2个月内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小样;工艺开发,用2-3个月的时间,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摸索开发;结题培训,提交项目整套资料并培训客户进行实操生产。如此一来,相当于把客户整个的“研发中心”都承包了。

  客户提的需求不同,研发费用也大不一样。飞秒检测接到的研发订单里,最便宜的是3万元,最贵的是70多万元。如果研发失败,文杨明说,“我们是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文杨明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产品研发出来了,但客户却出国或转行了。千辛万苦研发的配方或者产品眼看要付之东流,所幸客户都是理性的,将此产品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等全部交由飞秒检测处理。作为“验证产品到底能不能被市场接受”的尝试,文杨明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取得联系,在征得客户同意后将这款产品放到了众筹平台上,结果销售效果却出奇得好,5天时间就卖出了10万元的产品。

  那会不会有一天将重心从研发转去销售?文杨明说:“不会,研发和销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课题,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分工也大不相同。一家成熟的第三方研发服务机构,是不会贸然踏入产品的销售市场的。这也就是为何有一家行业非常知名的除味剂公司,会选择将20多个产品的研发都委托给我们。”

  价值四五十万、一年仅用数次的设备该不该设置? 实验室要共享必须得激发运营者的动力

  2017年4月,杭州未来科技城创新药物成药性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累计至今,平台已经投入了7000多万元,购买了数百台设备。

  先进的设备,不仅吸引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不少企业,包括杭州其他城区,甚至于省外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都会慕名而来,其中包括不少知名的成熟药企。据平台运营方杭州先导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吴洪海透露,目前,平台合作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400家。

  然而,光鲜数字的背后,运营起来也有诸多不容易。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仪器设备太先进了,一旦需要维修更新,费用不低。以一台布鲁克核磁共振波谱仪为例,价值500万-600万元,一旦需要维修,仅工程师上门一次,就要8000元,一个主板的更换,更是需要20万元。

  这些精密仪器的操作,都有一定的合规性要求,也就是必须明确“谁有资格来操作”。吴洪海说,目前平台上的绝大多数设备,都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操作。如此一来,既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也可以避免平台与企业之间的一些纠纷可能。“如果不明确双方责任,设备一旦损坏,谁来承担损失呢?”

  而另一方面,不少实验室设备是创新药物研发所必须,价格昂贵但使用频率却并不高。据了解,就目前平台设备的使用情况来讲,仅仅看单一检测成本,至少有40%设备是亏损的,但当时采购这些设备,却花了60%的资金投入。

  拿一台新药申报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测PKA值的设备来说,去年一整年,仅用到了3次,企业单次支付的费用是2000元-3000元,但这台设备的采购价是40万-50万元;而另一台500M超导核磁共振仪,采购价近400万元,企业单次使用仅需支付50元。

  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这样的设备,从市场化运营的角度来说,到底该不该设置?

  在吴洪海看来,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检测的共享,其初衷是好的,也很有必要,但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与政府的支持。换句话说,药物研发平台的搭建,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它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医药行业企业的发展,加快研发速度,提高成功率,大大节省企业研发成本。

  在实际运营一年多后,吴洪海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看法:共享实验室在市场化运作中,不能仅仅靠设备来赚钱,人是关键。

  目前,平台上共有十余位专家教授,四十余位专职技术人才。平台集聚的人才,能够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的专业分析与建议;平台上各项研究产生和沉淀的大数据,可以为生物医药下一步发展提供方向……这也成为平台持续运营的动力。共享实验室项目要想做得好,运营者的动力必须充分激发起来。

  共享实验室与服务平台、大仪平台…… 政府组织撬动共享实验室“聚宝盆”

  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正在加入到科研设备与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来,其中包括政府组织。

  去年1月,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启动了共享实验室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于当年6月上线。

  大型先进设备仪器耗资巨大,如果不共享,大部分仪器都没法充分利用,几年后就过时了,再加上高昂的维护费用和折旧,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有限没法自主购买,只能被迫采用便宜的低精度设备。因此,“实验室共享,可以满足大、小企业的‘刚性需求’,不仅可以节省总的社会资金支出,而且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检测水平。”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副院长吴国坚说。

  在“共享实验室与服务平台”平台上,一共开放了6项服务,除了常规的业务在线受理、检验进度查询、报告查询下载外,另3项服务——检验机构查询、仪器设备共享、技术专家共享,分别指向机构、设备、专家的共享。

  “平台整合了100多台设备资源,每天的点击量在200次以上,开放至今,用户访问量接近40000次。”吴国坚说,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企业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共享的实验室名单中,既有政府组织,也有第三方检测机构,比如杭州大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更有企业内部实验室,比如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试中心、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奥展实业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等。

  一些物理性能的实验,比如拉力试验等,企业工作人员可自行操作。涉及到精密、高价值仪器设备的操作,依旧得由设备的持有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在“仪器设备共享”页面的最右下角,一键“更多仪器设备”,将其指向另一个平台——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成立于2006年4月。2015年4月,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与大仪平台的无缝连接。

  据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2018年年底,科技云服务平台集聚了各级各类创新载体8015家,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重点实验室等载体达655家,整合了单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0925余台(价值近106.155783亿元),其中50万以上大型仪器6055余台(价值超87.398002亿元)。

  就在不久前,《浙江省共享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发布。在十个发展支点中,第一个就是研发检测共享,具体包括“提升现有各类产业平台的研发检测服务水平,推广共享实验室、共享实验工厂等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研发检测机构等内部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探索建立行业共性研发试验共享服务平台”。

  “共享”牵手“实验室”还会迸发哪些新火花?一切拭目以待。

标签: 研发;检测;共享;杨明;实验室;客户;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科技园;...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