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萧山35个“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完工 七成雨水可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9年01月23日 08:48:29 来源: 萧山日报 记者 吴瑾熠 通讯员 徐静

  近年来,萧山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推广“海绵项目”,目前已完成35个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共计建设“海绵区域”8平方公里,七成雨水可就地消纳和利用。

  从水洼遍地到下雨不湿鞋

  说起“海绵城市”这个有些专业的词汇,71岁的城厢街道南市花园小区居民李阿姨一点不陌生。她告诉记者,这样的改造已持续大半年,最近刚完工,由于地势低洼,每逢下雨,地面总布满小水洼,“年纪大点儿的人,走路得格外留神。”李阿姨说。

  “改造之初,我们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积水的原因除了地势低洼之外,还包括硬质地面不能透水。”区住建局负责人员介绍,南市花园的“海绵城市”改造内容包括人行道、停车位铺装、绿地等。

  从南市花园南门走进小区,记者看到,道路两侧灰色人行道路面由透水砖铺成,河边宽约2米的红色行步道则是透水混凝土浇筑而成。细瞧在停车位透水铺装顶端还有PP蓄水模块,降雨来临时,可暂时储存雨水,等降雨过后再排出,补充地下水源。

  今年1月,南市花园的透水道路首次迎接降雨的考验。让居民惊喜的是,往年的小水洼不见了,就连鞋子也没有被打湿。

  六大措施留住天上来水

  一下雨就看海,这是不少城市近年来面临的困境。

  “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六大措施。”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城市排水的改造,以往多集中于扩大末端管网的排水能力,但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要从源头入手,全流程减排,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天上来水,不让其白白流走。

  据了解,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区对已建道路采用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对新建道路,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对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的道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对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在科技城B2路(香樟路-新街大道)旁,我区设置了下沉式树池,主要用于滞留、蓄存、净化雨水。与普通的排水沟不同,下沉式树池沟内铺设过滤网和排水管线,沟外种植各类草木花卉。下雨时,沟道不再仅仅起到排水的作用,而是能够降低雨水的地表流速,并利用生物和土壤进行净化。同时,生机勃勃的绿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方式多种多样,我区最常用的包括下凹绿地、蓄水池、透水铺装这几种。改造后,75%以上的降雨可就地消纳和利用。”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萧山预计再建“海绵区域”13.13平方公里,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标签: 海绵城市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